“省劳动模范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奋斗历程的肯定,更是对我未来工作的鞭策和期盼。”11月27日,六安永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王明明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这样说道。
从一名普通的数控车工到一名优秀的青年技能人才,12 年来,王明明凭借着精湛的数控操作技能,在国家级、市级数控技能比赛中脱颖而出,并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作为一名产业工人,我有责任尽一份心、出一把力、添一道彩。”
刻苦学习 数控加工技术结硕果
2010 年,王明明进入六安永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数控车床加工。“刚到公司那会,由于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我对数控加工相关知识一知半解。”王明明告诉记者,当他看到老师傅们的熟练操作时,心底萌发出对于知识的强烈渴望。
“学习这事没啥捷径可走,只能遇到不懂的就问,遇到难题就钻。”王明明回忆道,为了摸清产品的加工程序,他常常在工位上琢磨到很晚才下班,回到家后,也想方设法挤出时间翻阅数控加工方面的书籍,填补专业知识的空白。不懈的努力使得王明明的技能水平大幅度提升,逐渐承担起新产品的试制研发及军品生产任务。
王明明向记者介绍道:“新产品和军品的加工要求非常严格,其批量小、品种多、结构复杂,需要我们在调整加工方法和程序的过程中不断解决出现的各种新问题。”
2016 年以前,在从动齿轮的生产过程中,内花键的加工往往会造成端面跳动变大,需要后续的4道工序才能完成,且磨床砂轮损耗非常严重,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王明明便和车间技术人员一起研究解决方法,他大胆采用静涨芯轴替代磨床芯棒,用车床替代磨床直接加工,一下子减少了 2 道工序,且不必再使用砂轮,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2017 年,公司接到了一笔加工汽缸套产品的订单,由于难度大,尺寸要求高,这笔订单令很多厂家望而却步。王明明知道后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解决深内孔加工难题,把这个“硬骨头”啃下来。他一边查询资料,一边在机床上试制,最终通过自制镗孔刀具满足了图纸要求,按质按量完成了订单要求。
2020 年,公司需要生产一批 2000 多件的小模数蜗杆。“这批蜗杆模数小,对齿形加工要求十分严格,工期也很紧张。”王明明说,若是按照以往的加工工艺,不仅会加大生产成本,拉低生产效率,还会影响蜗杆的交付时间。王明明果断摈弃常规的加工方法,从改制刀具、优化程序入手,经过多次的反复试验后终于圆满完成生产任务,大大缩短了加工时间,使生产效率比原来提高了十多倍。
从业 12 年,这样的创新创效在王明明的身上数不胜数,他每年完成新品试制件及军品加工百余件,为公司获得批量订单打下了坚实基础,赢得了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赞誉。“不管难度有多大,尺寸精度要求有多高,我都会想办法去解决,我坚信只要把专注、精进的工匠精神融入到工作中的每个细节,没有什么难关是攻克不了的!”王明明说。
以身示范 名师带高徒作贡献
从数控“小白”到技术大拿,王明明将自己多年来的成长和进步归功于各类技能竞赛。2016 年,他参加六安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获得数控车工职工组个人二等奖,并被评为“六安市技术能手”“六安市青年岗位能手”;2018年10月,他代表安徽省参加第八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获得数控车工职工组二等奖。王明明认为:“技能竞赛和平时的实际生产差别很大,它对基本功、经验的要求非常高,能够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提醒自己继续学习、前进。”
“一个人好不是好,大家好才算好。”王明明在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的同时,还注重以身示范做表率,为企业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8 年底,王明明被六安市人社局评选为 2019 年度“名师带高徒”活动的“名师”。他不仅引导新进职工建立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青年职工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还带领徒弟们开展技术创新、项目攻关,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每当徒弟们在生产操作过程中遇到难点、疑点,他总会亲自示范加工过程,编制数控程序,分析问题原因,还自掏腰包购买专业书籍供徒弟们学习。
在王明明的带动影响下,公司内掀起了一场场学习技能、提升技能的热潮,比、学、赶、帮、超氛围日益浓厚。2020 年,王明明的徒弟刘绪成、周晨阳分别获得六安市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数控车工项目一、二等奖。“看到青年职工们成长迅速我特别高兴,只要是我懂的、我会的,我一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王明明说道。(本报记者 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