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面向基层,直接服务职工,县级工会在我国工会组织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是连接地方工会和基层工会的重要枢纽和关键节点,是工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桥头堡”。
全国总工会决定自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在工会系统集中开展“县级工会加强年”专项工作,这是深化工会改革创新,推动改革向基层延伸的有力举措。全省各级工会抓住“县级工会加强年”专项工作契机,贯彻落实目标导向为基层、力量下沉到基层、落实工作靠基层、推动发展强基层的理念,推动县级工会努力实现政治引领强、组织功能强、服务阵地强、制度机制强、作用发挥强的目标。把县级工会这个“桥头堡”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
加强对口联系,下一线解难题
“县级工会加强年”专项工作启动以来,省总工会第一时间制定下发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召开动员部署会,明确省、市工会对口联系县级工会的分工安排,建立了省、市工会领导机关对全省 104 个县级工会对口联系,实现了对口联系全覆盖,有力推动了专项工作的任务落实。
合肥市总工会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成立由市总工会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工作专班,将工作职责具体落实到人。同时,市总工会领导班子分别联系 2-3 个县级总工会,将对口联系单位由行政区扩大到市属开发区,实现对口联系指导全覆盖,全面开展调研摸底。
滁州市总工会建立市总工会领导和机关部室对县级工会对口联系、指导和服务制度机制,实现对全市 8 个县级工会对口联系全覆盖。结合机关干部赴基层“当一周工人”、市总工会领导组织建设分片包干、市总工会党建等专项工作,制定机关各部室对口县级工会联系清单,并按照双月调度、季度小结、半年总结等方式督促指导各地围绕清单,落实各项要求。
在省总工会部门、产业工会对口联系县区工会的基础上,安庆市总工会领导带队对口联系潜山、怀宁、宿松、大观、宜秀等 5 个县(市、区)工会,实现县级工会对口联系全覆盖。围绕省总工会“42101”重点工作,深入所联系的县(市、区)工会开展调研,并在市总工会网站开设“县级工会加强年”工作专栏,及时报道各地工作进展等情况,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强化政治引领,凝聚职工力量
全省各级工会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推深做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采取“工会主席谈”“劳模工匠说”“工会在行动”等形式,持续强化职工思想政治引领,引领广大职工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
今年以来,宣城市总工会以迎接党的二十大为主线,举办职工摄影作品征集、演讲比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说诗词创作、“玫瑰阅读·书润匠心”征文、“阅读经典好书·争当时代工匠”主题阅读视频打卡及第六届“弘扬劳动精神 记录最美瞬间”摄影大赛等活动,吸引 3 万名职工参与。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头作用,组织劳模宣讲团进校园、进企业开展宣讲活动 25 场次。开展“好网民”主题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活动,影响10万职工网民。
池州市总工会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开展“中国梦·劳动美·池州篇章”主题宣教活动相结合,举办职工宣讲员培训班、二十大知识竞答、“阅读经典好书·争当时代工匠”主题读书分享等活动100多场次。积极打造劳模“五进”思政课品牌,组织开展“劳动创造幸福”劳模工匠进校园、进企业、进班组、进工地、进社区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县(区)工会开展“五一学堂”公益培训和“送教、送文化进基层”活动40多场次。
增强组织功能,提高工作水平
省总工会坚持强化县级工会自身建设、强化基层工会组织建设,不断创新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不断提高机关干部履职能力,不断提高工会工作水平。
亳州市总工会严格落实党建带工建有关要求,推动完善“一函两书”工作机制,在新组建基层工会和发展新会员上持续发力。全市新建工会414家,新增会员3.7万人,其中新业态会员2.45万人。建立健全“小三级”工会组织,该市已建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会91个,村(社区)、区域性(行业性)工会629个,覆盖企业近 1860 家。推动全市基层工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全市已创建星级工会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 85 家,做实服务职工品牌。
宿州市总工会组织推进成立宿州市网约车、出租车营运行业工会联合会和宿州市环宇国际楼宇工会联合会。至此,宿州市货车司机、网约车、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等新就业群体行业工会联合会及商圈、楼宇工会真正实现市本级全覆盖。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集中行动,制作专门宣传视频,在各级工会微信公众号开设职工服务、就业服务专栏,线上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铜陵市总工会统一招聘 6 名社会化工作者到县区总工会工作,进一步解决县级工会工作人员偏少的问题,充实县级工会工作力量。
建设服务阵地,打造职工之家
在工人文化宫里健身娱乐,在网上参加工会活动……省总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全面构建功能完善、运行有效的职工服务阵地网络体系,推动职工服务阵地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为全省干部职工打造温暖的职工之家。
蚌埠市总工会紧紧围绕提升职工生活品质,积极探索创新精准性、生活性服务职工体系的业态、模式、机制,把工会服务职工、服务基层相关业务统一到平台,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服务载体。现已将五河县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打造成联合运作、孵化培育、委托服务等实现服务职工功能一体化的深度服务平台。
阜阳市总工会大力推进智慧工会建设。阜南县总工会利用信息网络搭建“阜南智慧工会”小程序,对困难职工申报、基层工会成立换届等事项各类资料进行预审,提高服务基层和职工的效率。颍上县总工会向县委、县政府就新场馆建设工作进行专题报告,初步商定,在该县已建成的公益建筑中拨付约 7000 平方建筑面积用于建设颍上县职工服务中心(工人文化宫)。
马鞍山市总工会大力开展创新创优活动,推动形成“一县一品牌,一县一特色”。含山县总工会坚持文化惠工服务不动摇,擦亮县级“职工艺术团”文化服务品牌,深入企业、学校、班组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花山区总工会不断深化区域化职工之家建设,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
完善制度机制,维护劳动关系
芜湖市总工会与市委组织部、市委非公工委联合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形成党组织牵头、工会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开展劳动关系发展态势监测和分析研判,用好职工服务中心、12351 职工维权服务热线平台等载体,依托全市 27 家劳动关系监测点和 215 名工会劳动关系信息员队伍,加强劳动关系信息报送机制建设。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机制,三方四家联合开展芜湖市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打造了首批芜湖市“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和“金牌协调劳动关系社会组织”,共同推进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
六安市总工会完善制度机制,建立健全县级厂务公开协调领导机构,目前霍邱县、金寨县、舒城县、叶集区4个县区已完成领导小组成员调整,并及时召开了领导小组会议。在全面推进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动国有及其控股企业、事业单位普遍建立职代会、厂务公开制度。健全落实“五个坚决”要求的长效机制,依法及时办理“信、访、网、电”事项,切实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扎实开展职工队伍稳定风险隐患专项排查化解工作,及时排查处置劳动领域政治安全风险隐患,准确把握劳动关系状况特点和发展趋势。
突出作用发挥,提升服务温度
淮南市总工会充分发挥各县区企业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围绕煤电化气产业链和大数据、生物医药等产业,举办各类劳动竞赛1000余场次,参赛职工10万人次,职工技术革新689项。以“跟着劳模去创新”为牵引,在县区重点企业培育“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梯队人选,大力实施劳模工匠创新活动,依托70 家省市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培养技能人才2000 余人。实施集体协商“春季要约”行动,全市建会企业签订集体合同1458份,覆盖企业2312家、职工17.5 万人,集体协商建制率达 87%。推进“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工作,建立调解组织 8 个,筹建淮南工会维权律师团,督促县区聘请专兼职维权律师,扩大维权服务面,推深做实职工维权服务。
黄山市总工会实施困难职工帮扶民生工程,投入417.06 万元,累计生活救助 391 户次、医疗救助 110人、助学救助59人。助力经济发展,加大对小微企业工会经费政策支持力度,返还 2032 家(次)小微企业工会经费106.8万元,举办“工会送岗位 乐业在江淮”招聘会 40 余场,实现稳定就业 1200 余人。助力创新创造,抓好劳模创新创业金融问题,劳模协议贷款金额10527万元,打造“跟着劳模去创新”示范基地7家、“劳模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基地7家。
淮北市总工会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指导推进各县区总工会成立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协调小组成员会议,探索县区级产改试点工作,指导推动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积极推进改革,推动产业工人思想引领、建功立业、地位提高、素质提升、队伍壮大重点任务落实。全市产业工人技能人才总量达28.9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超30%。
(胡佳佳 刘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