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2-12-27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卡塔尔世界杯的精彩

    摘要:卡塔尔世界杯刚落下帷幕,尤其是12月18日阿根廷和法国的足球冠亚军决赛,真可谓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精彩绝伦,可以载入世界足球史册,让亿万球迷久久回味在亢奋和壮怀激烈之中,这也是一场足球文化的饕餮大餐

  • 天长市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对外开放

    摘要:本报讯12月15日,安徽省天长市举办文化艺术中心开放仪式。天长文化艺术中心位于该市城南新区核心地段,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总投资8亿元,是天长重点打造的标志性建筑。整体建筑为茉莉花造型,由三个单体建筑通

  • 原创大型黄梅戏《方以智》桐城首演

    摘要:本报讯清幽的古琴声,唯美的舞台背景,适时穿插的旁白,纠缠如麻的内心情感,异常艰难的种种抉择……这些,让一部原创新戏甫一亮相,即获得如潮掌声与好评。日前,由国家一级导演潘昱竹执导的原创大型黄梅戏《方以智

  • 古镇石牌:体验“戏曲圣地”的慢生活

    摘要:历史的晨钟暮鼓,送走了梦里水乡弦歌相伴的遥远岁月;时光的倥偬流转,淬炼成千年古镇博大精深的厚重遗产。那底蕴深厚的文化积淀,凝结了多少荣耀和风光;那且歌且行的亘古姿态,见证了多少毓秀与芬芳——只因那戏还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镇石牌:体验“戏曲圣地”的慢生活

   期次:第7989期   作者:□钱续坤

历史的晨钟暮鼓,送走了梦里水乡弦歌相伴的遥远岁月;时光的倥偬流转,淬炼成千年古镇博大精深的厚重遗产。那底蕴深厚的文化积淀,凝结了多少荣耀和风光;那且歌且行的亘古姿态,见证了多少毓秀与芬芳——只因那戏还在唱,那情永长流,那韵荡心房……

“赶紧看戏去”

俗话说:锣鼓响,脚板痒。每天午饭过后,生活在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里的居民,便会呼朋唤友,三五成群地朝着镇文化活动中心汇聚,因为那里每天都有黄梅戏的演出。看戏、说戏、唱戏,已经成为他们每天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享有“徽黄故里,戏曲圣地”美誉的千年古镇石牌,早在2017年就被评为国家级第二批特色小镇、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镇。按照规划,戏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会作为建设特色小镇的重要任务。为此,该镇一方面矢志不渝地培育戏曲文化的艺术沃土,邀请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倾情表演《春江月》《女驸马》《天仙配》《荞麦记》《红丝错》《哑女告状》等经典大戏,让“戏窝子”里的老百姓过足戏瘾;另一方面组织镇内的 10 余家民间班社,在18个行政村和4个社居委巡回展演,方圆近1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再现出“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的文化盛况。尤其红白喜事、老人做寿、小孩生日、新居落成等等,都会邀请戏班在村里连唱几天大戏。请人看戏,一直是当地农村最为时尚的消费。

“盔帽好精致”

石牌旧名宜塘,又名石牌口,位于皖水、潜水、长河汇合之处,文献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北宋建隆年间。由于濒长江、枕皖河,在昔日以河运为主的峥嵘岁月,石牌自古就是皖西南通往安庆及长江的水陆交通要津和商贸重镇。

石牌镇辖区面积为 91.7 平方千米,人口接近 10 万,但是城区面积并不大,漫步其中,半个小时绝对可以从街头走到街尾。当然,这是在心无旁骛的前提之下,事实上,这里底蕴深厚的遗迹、错落有致的老街、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你在目不暇接的同时,会从心底发出由衷地感叹:这里的确古色古香!这里真的古韵绵长!

在街巷的深处,不经意间,你会零散地发现几家戏曲盔帽的制作作坊。随便走进一家,无论是谁都会被眼前一顶顶精致灵动的盔帽所吸引。正在案台上精雕细琢的是77岁的产云秋老人,他从13岁开始学徒,到22岁时正式成为石牌戏曲盔帽技艺的第五代传人。正是凭着这门绝技和 60 余年的坚守,他被列为安徽省戏帽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产云秋老人介绍说,一顶戏帽制作下来差不多要40道工序,最简单的也要10多道工序。从最开始的刻纸、粘贴、加网、压模到淋粉、上漆、贴箔、点翠等等,每一道工序都很复杂,需要手眼配合及时,对技术的要求极高,一顶戏帽制作大约需要10天左右。由于技术好,产云秋被誉为“石牌帽子产”,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戏曲剧团前来订制戏帽。

据了解,自明末清初以来,戏曲帽盔加工制作就是石牌镇的一个重要行业。“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眼下,石牌镇正在按照“诗意漫生活·戏曲达沃斯”的理念,倾力打造中国乃至全球的戏曲文化地标,这给产云秋等一批从事戏剧盔帽制作的“工匠”带来新机遇。

“贡糕真美味”

石牌镇地处九华山、庐山、天柱山三大名山组成的旅游“金三角”地理中心位置,临近省内外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即使在周边,也有孔雀东南飞影视基地、长城文旅影视基地、海子文化园、独秀山公园、“戏曲活化石”金鸡碑等多个文化景点可供观瞻。

在石牌城区,当你游览完老街、徽班博物馆临展馆、徽班进京文化长廊等景点之后,也许会饥肠辘辘了。当地的特色小吃数不胜数,

“红烧猪头肉”定会让你齿颊流芳,“麻塘湖野鲫”定会叫你回味无穷,还有那“朝笏板”定会让你脑洞大开;不过在你大快朵颐的同时,一定得尝尝那别有风味的“顶雪贡糕”。

相传此糕在大明永乐年间,曾作为贡品上贡给皇帝朱棣品尝,因此得名为“贡糕”,至今已有500多年的生产历史。怀宁贡糕生产厂家众多,其中品质最为上乘的是怀宁县食品厂所生产,因其色如高山之巅白雪,故名“顶雪贡糕”。该产品主要原料选用优质糯米和精炼麻油,以及多种高营养、高品味的上等辅料,依托怀宁地方传统生产工艺精制而成,洁白柔软、香甜味美、老少皆宜。当地群众将“顶雪贡糕”视为吉庆的象征,每逢佳节喜庆互相馈赠,以示“糕(高)来糕(高)去”的吉祥寓意。

眼下,石牌镇正抢抓戏曲特色文化小镇的建设机遇,倾力打造国际戏曲文化交流创新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试验地、全国戏曲工作者创作体验地、世界戏曲爱好者旅游目的地、皖西南徽式新生活宜居地的目标迈进!

当前及未来,在古镇石牌享受慢生活,是一种机缘,更是一种福气。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