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新年春运拉开帷幕。0时10分,57959次钢轨探伤车飞驰在京港高铁阜阳西至合肥线路上,探伤车检测室内灯火通明,电脑显示屏荧光闪闪。徐蔡鹗和同行的探伤工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显示屏上的波形图,通过波形图研判钢轨伤损情况。
春运期间,列车开行密度大,钢轨经过长期、频繁的动荷载碾压和环境等影响会出现裂纹、不规则磨耗等损伤,需要及时对钢轨进行探伤检测,确保钢轨“健康”。
春运保障运输安全责任重若泰山。29 岁的徐蔡鹗,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大机运用检修段钢轨探伤车间技术员。今天他们的任务是,利用钢轨探伤车,对阜阳西至肥东站间240 公里的高铁钢轨进行春运安全“体检”。
钢轨探伤车具有自动探测、实时数据反馈和伤损提示功能,被称为探伤“机器人”,替代了传统人工推车检测。它是利用超声波原理,通过安装在车体下方的探轮实现在行驶中对钢轨进行伤损检测,6个探轮就如同6双“眼睛”连续不间断对钢轨进行探测,不仅检测速度快,而且测量精准度高。检测过程中,30个信息通道将钢轨内部伤损通过不同颜色和形状的标记实时反映到车载电脑显示器上,由检测人员进行监控分析,可以有效检测高铁线路钢轨轮廓、扣件状态和波浪磨耗。
车外是黑漆漆的夜晚,仿佛无边的浓墨涂抹在天空,正在进行钢轨检测的“机器人”宛如流星从高铁线路划过。每分钟250 帧的波形图从检测人员眼前不停划过。“检测途中,我们需要用双眼盯控一闪而过的波形图,还要及时调整探轮位置,对可疑伤损信息进行标记汇报。”徐蔡鹗说,如有明显的伤损图形,就要第一时间联系兄弟单位工务段进行现场复核确认,以确保不错判不漏判每个故障点。
眼前的这台“机器人”,是国产化探伤车。徐蔡鹗告诉记者:“这台探伤车采用目前最先进的2D激光自动对中技术,实现了普速铁路探轮偏移标准差2.33 毫米、高速铁路探轮偏移标准差0.78 毫米的控制要求,解决了高速检测中探轮自动对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不仅可以对钢轨进行精准检测,还能有效解决蛇行磨耗现场检测难题。”
1 时 40 分,57959 次通过凤台南站。“你看这个 B 型图,这里有几个红色的45°栅格,正常情况下它们不该在这个位置出现,说明这地方可能存在疑似伤损或蛇形磨耗。”徐蔡鹗同身边的监控人员说,尽管它不是很明显,如一旦漏判,后期就可能酿成大的隐患,甚至影响高铁运行安全。
“ 相比人工小车探伤,这台最高检测速度能达到时速 80 公里的‘机器人’,探伤效率是人工小车的 30 倍,可以大大提高检测效率,且不受雨雪、大风等恶劣天气影响,只要设定好探伤程序,就能精准、稳定地进行检测。”徐蔡鹗津津乐道。
3时22分,探伤车抵达沪蓉线肥东站,沿线钢轨数据收集完毕,徐蔡鹗和他的同伴观看近 4.8 万帧波形图,发现 2 处疑似伤损,大家紧绷的弦终于松了口气。
探伤工这个职业很特殊,需要随车流动,一个作业周期下来,才能回一次家,7 名工友吃住和工作都在同一辆车上,一待就是十几天。工长黄华风趣地说:“探伤车是我们流动的家。去年疫情期间,我们在车上坚守近3个月时间。平时,我们在车上的时间比在家里要多得多。”
“每年春运都是我们最忙的时候,有好几年年夜饭是在车上吃的,为了铁路安全畅通,满足旅客美好出行,虽然辛苦,但很值得,我们也很自豪!”徐蔡鹗笑着说,今年春运,7 台探伤“机器人”全员出动,每天夜间利用高铁停运间隙的“天窗点”对长三角铁路线进行探伤检测,计划完成 23351 公里的钢轨检测任务。(陆应果 宇汝军 本报记者 梅名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