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芜湖众多的地方工业品中,有许多产品不仅名震安徽而且誉满全国,尤其是以“三”后跟某某著名品牌的商品更是享誉世界,如“芜湖三刀”(剪刀、菜刀、剃刀)“芜湖三画”(铁画、堆漆画、通草画)等。在古代,芜湖工业就有以“三坊”(钢坊、染坊、砻坊)而闻名大江南北。其中,明清时期流传至今的“铁到芜湖自成钢”的佳话,说的就是芜湖首创的“苏钢”(亦称芜钢),还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明代芜湖彰显印染业的染坊之辉煌。近现代以来,尤其是在现代工业上,芜湖机械工业又生产出被芜湖人誉为“芜湖三表”的汽车仪表、电度表和水表等产品。
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三家表厂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于体制改革中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三厂的辉煌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
曾经辉煌的芜湖仪表厂
芜湖仪表厂的前身为芜湖钢货社所属的仪表修配门市部。1958年春,在上海开展了全社会“支援安徽建设”号召下,4月份,钢货社从上海等地招收了一批如陈瑞芝等制造汽车仪表的个体户,在北京路上开设了仪表修理部,以修为主兼修少量波登管式汽车、拖拉机的温度计、机油表;生产钢铁冶金工业急需的风量表、风压表等,同时还招收了一批包括技校学生在内的青年工人充实各车间工作。同年 5 月,仪表修理部改名为“芜湖标准仪表厂”,成为当时安徽首家仪表制造企业。
1961 至 1963 年期间,标准仪表厂曾转产农机配件等产品,连续三年亏损。1964年,省人委决定将“芜湖标准仪表厂”更名“芜湖仪表厂”隶属省机械工业厅主管。同年试制成功 8121 油压表、8131水温表、8141 电流表和 8221 油压传感器、8231 水温传感器,以及 1965 年开发的 8001E 汽车仪表板总成,一举扭转了亏损。
1966年又将生产的单相、三相电度表划出,另建电表厂,自此芜湖仪表厂真正成了生产汽车仪表的专业厂。1978 年,工厂开展了以产品为重点的企业整顿,连续三年产品在全国行业检查评比中合格率均为首位。就在同年,一机部又批准该厂成立汽车仪表研究室,承担全国汽车仪表的科研任务。翌年,仪表研究室更名“芜湖仪表研究所”,其开发的仪表远销东南亚,进入了国际市场。
芜湖仪表厂是芜湖最为辉煌的大厂和老厂之一,占地面积6.18万平方米,设有16个科室、6个生产车间,另设汽车仪表研究所、仪表技工学校和子弟小学。年生产能力可为 8 万套汽车仪表、10 万根软轴、6 万台化油器、10 万台报警器。除了单表和仪表板总成外,仪表厂还为解放、北京、江淮等汽车配套生产汽车化油器、滤清器,先后被省市政府授予先进企业和最佳企业称号。
发展颇费周折的电表厂
芜湖电表厂的发展颇费周折,前身是芜湖仪表厂的电度表车间。20 世纪 60 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在全省仪器仪表行业组织专业化生产的要求下,1966 年,芜湖电表厂由仪表厂电度表车间迁出筹建而成。1967年正式投产,又因暂借的厂房太小等原因,多次申请,经当时的“军管会”批准,厂址迁至权宜之计的赭山脚下广济寺内,占用寺内三个大殿和部分地下防空洞用作生产厂房。主要生产3A、5A、DD7型单相电度表,其间,除生产电表外还兼产LQG-0.5型互感器,直至1969年。
1980 年,国家投资 380 万元在今文化路选址新建厂房,从根本上解决了工厂发展问题。1981年竣工投产。新建了电度表生产流水线和电表实验室,采用电表基架压铸新工艺,自行设计研制数显自动化JS16型电表精度检测仪,电表生产能力由每年10万只猛增至每年100万只。成为当时全国屈指可数的大中型电度表生产企业。1982 年获机械工业部颁发的电度表产品生产许可证,并成为机械工业部定点生产电度表产品的专业厂家,系省机械系统的重点企业。无锡红旗、合肥益民等电表厂纷纷来厂参观学习。1983 年,该厂生产的 DD143 型出口表,成功出口到巴基斯坦,创汇150万美元,受到机械工业部表彰。
1998 年,电表元件厂更名“芜湖电表仪器厂”,和芜湖电表厂一样直至体制改革退出历史舞台。
唯一生产家用的水表厂
20 世纪 70 年代,全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安徽全省在内,用的水表均由宁波水表厂生产的干式水表,该水表表壳为铜材,成本高,生产工艺复杂,水表供求出现严重失衡,市场水表奇缺。1977 年,省建设厅经过调研,落实芜湖实施试制水表生产,并投资在工业干道(长江路 141 号)新建铸造、金工两大车间,自来水厂负责生产水表。1979 年,水表厂从自来水公司分出,成立“芜湖市水表厂”,隶属市机械局分管。芜湖水表厂的生产填补了安徽省水表生产的空白,渐而发展成为继宁波、天津、福州、厦门之后全国第五大水表厂。
20世纪80年代初,该厂和市汽车电机厂合并共同生产冷水水表,工厂正式命名“芜湖市水表总厂”。
1992 年,芜湖水表厂并入芜湖仪表厂,生产仪表配件,为大厂配套服务,一直到仪表厂改制。
和芜湖大多数工厂一样,三厂在建厂初期同样都经历过艰苦的创业阶段,广大工人和技术人员就是不怕苦不怕累,攻坚克难,硬是把工厂做大做强,做到了国家、省、市先进企业和重点企业。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下,退出了历史舞台,又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全新的角色开始迎接更大的挑战,继续为芜湖发展作贡献。(范守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