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 8 时 30 分,是许多人一天工作的开始,对合肥市凌大塘等待揽活的临工们而言,则意味着从清晨 5 时多开始的“求职”已接近尾声,今天可能一无所获。疫情发生后,
“找活难”成为临工们的普遍共识,他们对此并没有太多怨言,
“暂时的吧”
“总会过去的”,他们一边向车辆驶来的方向张望,一边互相鼓励着。这是记者4月15日早晨赴现场采访看到的场景。
合肥市包河区凌大塘是一个自发形成的临工聚集地,最高峰时每天有五六千名来自五湖四海的临工聚集于此,这里是他们在这座城市的落脚点,也是用劳动创造新生活的出发点。而疫情的暴发,打乱了这里原本的节奏。“往年元宵节后就复工了,今年拖到了 3 月中旬才回来开工。”来自亳州的付芳在这里干了十几年小工,这样的情况她也是头一次见。
“现在招工少多了,以前情况好的时候,一个月 30 天几乎天天都有活,今年回来复工快一个月,总共干了一个星期不到。”一旁的工友们纷纷附和。
用工量减少,着急的不止有临工。在路旁的彩钢棚里,安徽首家服务“马路临工”的公益性组织——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的工作人员们正忙着跟
企业对接用工需求。
“我们有 200 多家长期合作的用人单位,即便这样,现在还是得主动出击,为临工们争取更多的工作机会。”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主任吴国军告诉记者,从2月3日开门到现在,他们就没停过,
“给登记在册的3900多名临工一一打电话,确认他们健康状况,告诉他们延迟复工的消息;同几百家企业挨个打电话确认用工信息,积极拓宽渠道,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凌大塘所属的常青街道工会也给予了很大帮助。
“今年全省工会开展了网上就业创业援助月活动,合肥市也举办了很多场,我们整理出合适的招工企业信息推荐过来,由他们发布给临工。”常青街道工会主席刘国楚告诉记者,网上就业这项普惠职工活动,不能落下临工群体。
每一场生活的冲击都会带来一次思想上的震荡,如何与疫情造成的就业瓶颈博弈,集散中心和临工们都在思考。“我们的服务方式要转变!”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党支部书记宋凡告诉记者,为了维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之间的平衡,集散中心创新实行“点对点”
“一站式”服务,在给临工登记安康码、测量体温、签署健康承诺书、提供安全证明外,集散中心还包车接送他们上下班,
“工作两点一线,最大程度上减少接触,让临工安心上岗,企业放心用人。”
而另一个创新,则是被复工人数不足倒逼出来的“临工共享”模式。疫情发生后,复工临工仅有 700 多人,占
往年的四成左右。
“临工共享”是让临工们跨行业就业,对接的多是专业门槛低、兼容性高的工作岗位,旨在帮助企业解决突发的用工难题。从 3 月 13 日开始,集散中心首次以“临工共享”的模式,对接了 5 家用工单位,发布了 200 多个岗位需求,截至目前,通过“临工共享”已解决了近2000 人次就业。
对于临工而言,疫情带来的就业困难也让他们开始调整自己的择业诉求。
一个很显著的变化是,开始接受短期、甚至长期工作了。来自肥西县的王利安告诉记者,小工一天的工资在160 元到 220 元之间,一个月多少也有 4000 元左右的收入,与工厂的长期工相差不大,所以在往年,工资日结、灵活性强的临时工作更受临工们的青睐。但如今,许多人也开始转变观念,
“有活干总比没活干强”,在这样的观念下,昔日被冷落的短期工如今也成了“香饽饽”。
“现实就是如此,总得要赚钱生活嘛。”王利安笑着说。
而来自阜阳的王秀珍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相比于一技傍身的大工,被招工方“挑剩”的多是小工,
“还是要学个一技之长,择业更有优势。”她和工友们商量着。
时间接近中午,临工集散中心门口的江陵路上,临工们有的渐渐散去,有的仍在执着等待,还有的走进临工集散中心寻求帮助。
春日的阳光柔和地洒向凌大塘,这里的一切正在缓缓苏醒……
(本报记者 何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