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六安市霍山县坚定“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一张蓝图绘到底,将绿色与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大别山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标杆,让“两山”转化成果更多普惠于民。
好山出好物
“出霍山,无米斛”——这是霍山人民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书中对霍山石斛的描述是“形短祇寸许,细如灯芯,色黄青、咀之味甘……”因其功效素有“中国九大仙草之首”的美称,也被称为“千金草”“软黄金”。
独特的霍山气候和环境,为霍山石斛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霍山石斛日渐成为闻名全国的县域特色支柱产业,更是霍山践行“两山”理念、转化“两山”成果的典型。
“改革开放后,霍山石斛的开发利用经历了种源保护、技术突破、产业化发展三个阶段。”据霍山县中药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王业才介绍,霍山还成立了大别山霍斛科技公司,着力打造霍山石斛品牌,以品牌建设和文化引领助力霍山石斛产业化步伐;建立霍山石斛种植资源基地,打造霍山石斛研学基地,并建设了霍斛百草园,通过人工组培的方式科学育苗,每年可培育种苗数万株。
随着霍山石斛的产量与规模不断提升,其产业化发展正迈入快车道。作为县域特色产业,截至 2022 年底,全县霍山石斛种植面积达 1.52 万亩,从业人员 1.2 万余人,总产值达约40亿元。
此外,通过产学研合作,霍山先后开展了霍山石斛种源保护、种苗组培、药理药效应用、产品研发、标准研制、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霍山石斛产业已拥有植物新品种6个。
产业兴,则县域兴。霍山立足县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抢抓“六安茶谷”“江淮果岭”“西山药库”等发展机遇,重点围绕茶叶、石斛、毛竹、艾草等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切实让特色产业转变为生态经济。
好水产好业
水孕育万物,滋养百姓。霍山在践行“两山”理论的过程中,尤其注重水源地保护。霍山先后关停涉污企业31家,取缔河道采砂、石材加工106处;规定水库上游10个乡镇不得建设任何工业项目,所有工业企业必须入园;投入5亿元开展库区综合治理,拆除网箱2.8万只,销毁船只2100只;在全省率先实行县级库区水上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有效破解了多头管理、“九龙治水”问题。佛子岭水库群水质常年保持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霍山被评为“中国好水”优秀水源地。
利用霍山优质水资源,安徽迎驾山泉股份有限公司以“中国好水搬运工”的精神,坚持水源地建厂、灌装,并始终致力于水源地的保护,将真正的中国好水搬运至千家万户。
近日,记者走进该公司生产车间,只见从吹塑、灌装到包装,全部都是机器完成。“这条生产线,每秒钟可以生产13瓶矿泉水。”公司副总经理袁恒青介绍道,公司年产水100万吨、饮品10万吨。
目前,迎驾山泉有“迎驾山泉系列、竹根剐水系列、膳食纤维饮品系列、零零茶系列、苏打水系列、迎驾霍斛系列、母婴水系列”等七大系列四十余个产品,产品远销沪皖苏豫等十余个省、直辖市。袁恒青表示:“2022 年,集团营收达到70多亿元,对全县的利税达到17.8亿元。”
用绿色为工业升级,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霍山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调转促”步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积极培育水饮品及食品酿造、高端装备制造、光源电器、竹材加工、中药现代化等 5 个百亿产业集群。其中,霍山县两大主板上市公司应流集团和迎驾集团,总投资 40 亿元的应流产业园、总投资 20 亿元的迎驾野岭产业园部分建成投产。
一方山水孕育一方产业。霍山依托绿水青山,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拉动了一方经济发展,富裕了一方百姓。
(本报记者 胡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