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月 2 日世界孤独症关注日,在合肥市天鹅湖畔,来自“星星”的孩子与社会各界的爱心志愿者相聚在一起,开展“关爱孤独症儿童,关注与支持孤独症人士的照顾者和专业工作者”主题活动。
活动现场,十几名孤独症儿童在老师的指导下,拍起了欢快的非洲鼓,孩子们手舞足蹈,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从 2008 年起,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 4 月 2日定为“世界孤独症关注日”,以提高人们对孤独症患者的关注。孤独症儿童经常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似乎孤独离群,难以融入周围的生活,就像天空中遥远又闪烁的星星。
“对残障人士的关注、包容也是衡量文明社会的一把尺度,他们的生活环境也体现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全国劳模徐辉也来到活动现场,来自淮河路第三小学的小志愿者为“徐爷爷”戴上了一朵象征温暖与希望的小红花。作为合肥市孤独症康复协会名誉会长的徐辉说,“我们不应把孤独症患者看作怜悯的对象,而应把 4 月 2 日这一天作为审视和增强自身道德观念、社会责任的契机。希望 4 月 2 日成为继续齐心协力战胜疾病的‘加油站’,成为孤独症患者自信与愉快生活的节日。我也呼吁大家一起接纳与关爱孤独症儿童,让我们成为照亮他们内心的那一束光!”
“看到那么多人在包容、关注孤独症儿童,为这些孩子提供帮助,作为家长的我很激动很开心。”程女士的儿子在 3 岁时确诊为孤独症,曾被医生告知孩子在成年之前很难完成小学教育。在程女士一家的努力下,如今15岁的少年已经进入普通初中就学。说起十几年间的辛苦培育,程女士不禁泪水涟涟,“在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帮助下,我的孩子融入社会、融入学校适应得很好。当我看到儿子抱着篮球和同学有说有笑地走在一起,我的心愿就满足了。”
据记者了解,经研究和经验显示,教育是一种帮助孤独症儿童融入和回归社会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康复教育,孤独症儿童不仅跟一般儿童一样获得知识和技能,也可以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最终融入社会。“孤独症是一种大脑发展障碍,不是父母教养方式所产生的结果。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化教育需要在社会里完成,我们希望让越来越多的人去了解、接纳、平等地对待孤独症儿童,这样他们能有更多的机会去进行融合和学习。”合肥市孤独症康复协会副会长、合肥三三教育总校校长魏美静说,“我们也希望社会能为成年的孤独症患者提供更多的、适合他们的岗位,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安稳生活。”
(本报记者 余珊珊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