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康复训练,我也能挣钱养活自己了。”日前,天长市新街镇李坡村残疾人小华(化名)激动地说。
今年 24 岁的小华是一名先天脑瘫患者,丧失了双下肢功能,生活不能自理。2021 年7月,新街镇被列为“残疾人康复之家”试点单位,镇残联为小华申报了有关助残康复项目,经审查核实后,当年8月,天长市残联就帮她家进行了一系列无障碍环境改造,并配发了居家康复训练器具。
紧接着,新街镇残联帮助小华完善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手续。签约家庭医生除每周上门为小华检查身体、做康复辅助训练外,还动员她到设在村部的“残疾人康复之家”进行专业化康复训练。在康复护理人员精心指导下,生性坚强的小华克服重重困难,经过一年多的肌力和助行训练,她的双上肢肌力明显提升,双下肢平衡能力也得到增强,已能借助双拐缓慢行走。
2022年10月,在市镇两级残联的帮助下,小华拄着双拐,到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点,从事毛绒玩具手工制作,一天能挣四五十元钱。为方便她的康复训练和日常劳动,“残疾人康复之家”还为她提供免费午餐,至此,小华脸上终于出现了久违的笑容。
“2021年7月以来,我市积极开展‘残疾人康复之家’试点工作。先后投入经费30多万元,购置80余件康复评估、训练、治疗器材,配备12名专业康复服务人员,将残疾人康复服务、就业扶持、中医理疗、文化助残等有机融合,探索康复服务新模式。”天长市残联副理事长李金其介绍。3家试点单位各有特色,新街镇李坡村康复之家,以日间照料和辅助性就业为基础,结合市里开展的老年助餐服务行动,精心打造了残疾人“康复+就业+就餐”新型康复服务模式。冶山镇福胜村康复之家,利用村文化活动室,引导残疾人在康复训练之余,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探索实施“残疾人康复+文化技能”服务样板。秦栏镇中心卫生院康复之家,以日间病床的形式,开展“中医理疗+康复”特色服务,有效提升了残疾人康复训练效果。
试点工作开展近3年来,3家试点“残疾人康复之家”已为20名有康复意愿的残疾人开展科学评估,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规划,提供特色康复服务。经过训练,已有3人能在亲属的辅助下实现居家就业,17名残疾人功能障碍得到不同程度的减轻,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能力。
(徐金荣 潘学田 钱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