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05-18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联合国上调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

    摘要:新华社联合国5月16日电(记者尚绪谦)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16日发布《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年中更新报告,将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从年初预测的1.9%上调至2.3%,将2024年增长预期

  • 我国将推动5G、工业互联网等设施规模化应用

    摘要:新华社合肥5月17日电(记者高亢胡锐)“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支撑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17日表示,我国将推动5G、工业互联网等设施规模化应用,并超

  • 新修订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7月1日起施行

    摘要:新华社北京5月16日电(记者高敬)记者16日从生态环境部获悉,生态环境部日前印发了新修订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处罚办法修订严格

  • 中老铁路运输货物突破2000万吨

    摘要:新华社昆明5月17日电(记者丁怡全)据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消息,中老铁路自2021年12月开通运营至今年5月16日,全线累计发送货物突破2000万吨。其中,跨境货运量超400万吨,货值达177亿

  • 联合国首次纪念巴勒斯坦“灾难日”

    摘要:新华社联合国5月16日电(记者尚绪谦)联合国巴勒斯坦人民行使不可剥夺权利委员会15日举行高级别会议,纪念巴勒斯坦“灾难日”75周年。这是联合国首次纪念巴勒斯坦“灾难日”。负责政治事务的联合国副秘书长罗

  • 在博物馆:汲取向史而新的力量

    摘要: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新华社记者李蓉)中国-中亚峰会将于18日在西安开幕,当天恰逢国际博物馆日。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曾是中国与中亚各国交往的重镇,西安众多博物馆的馆藏蕴含着丰富的域外元素,来访

  •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就近期涉军问题答记者问

    摘要:新华社北京5月16日电(记者郭明芝)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谭克非16日就近期涉军问题回答记者提问。积极推动中国新西兰两军关系继续向前发展在回答中新两军近日在西安举行第11次战略对话相关问题时,谭克非表示,双

  • 世卫组织:慎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大型语言模型

    摘要:新华社日内瓦5月16日电(记者王其冰)世界卫生组织16日呼吁谨慎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大型语言模型工具。世卫组织说,虽然借助这类工具可便利地获取健康信息,甚至能在资源不足的地区提高诊断能力,但在使用时必须

  • 为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摘要:新华社北京5月16日电(新华社记者马卓言袁帅)“特别激动!特别高兴!都不知道怎么用语言表达我的感情。”收到习近平主席复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土库曼斯坦留学生若贺曼内心充满喜悦之情。不久前,若贺曼组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博物馆:汲取向史而新的力量

   期次:第8082期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新华社记者 李蓉)中国-中亚峰会将于18日在西安开幕,当天恰逢国际博物馆日。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曾是中国与中亚各国交往的重镇,西安众多博物馆的馆藏蕴含着丰富的域外元素,来访者可以从中回溯中华文明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感受文明互鉴绵延深远的力量。

西安博物院唐代三彩腾空马真实再现了丝绸之路上西域胡人急奔长安的生动形象;陕西历史博物馆骆驼载乐俑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繁密的艺术交流;西安碑林博物馆昭陵六骏石雕特勤骠则带有明显的西域良马特征……

博物馆里有文明绚烂之美。作为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人类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场所,博物馆集中了过往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无论是精妙传神的书法绘画、流光溢彩的瓷器玉器,还是巧夺天工的织绣、惟妙惟肖的雕塑和造像都反映了不同时代人类思想和工艺的最高水准,值得反复玩味。这些历经岁月留存下来的器物、绘画、雕刻、文件、建筑,再现了历史上各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只要细心体察,博物馆能让观者“见物如面”,带你穿越时空,与古人与异域来客展开心与心的对话。

博物馆里有文明交融之印记。作为丝绸之路上最负盛名的商品之一,瓷器最早产自中国,但元明高品质青花瓷所用青料苏麻离青却系西亚进口。当时发达的丝路商贸将众多精美元青花瓷器运往海外,土耳其和伊朗博物馆元青花馆藏数量甚至超过中国本土博物馆。中国瓷器文化影响了世界,意大利学者佛朗切斯科·莫瑞纳著书提到中国瓷器“使欧洲人倾心不已,激发了他们在 16 世纪大量仿制中国瓷器的热情”。今天,在欧洲各国博物馆都可以看到数百年前欧洲制作的器型、纹样与中国瓷器如出一辙的器具。同时,中国艺术发展也受到外来影响,元明众多瓷器纹样都有阿拉伯国家特征,清代雕刻的西番莲纹以及日常器具繁复的装饰手法都有明显的“欧风”……

博物馆里更有向史而新、美美与共的力量。在尊重、发掘和保护自身文化遗产的同时,越来越多有识之士也看到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对提升本国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意义。中国近年着力加强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交流,积极推动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合作,在古代文明研究、联合考古、古迹修复、博物馆交流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合作修复希瓦古城,中国“文物医生”帮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修复,中国援助尼泊尔完成神庙建筑群文物本体维修……同时,2019年意大利返还数百件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在海内外引发了强烈反响,反映出对历史和文明的尊重日益成为各国共识。

伦敦金斯福德学校校长琼·戴岚说:“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认识和颂扬不同的文化非常有益,而这不应该仅仅作为学校教学的内容,更应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如今参观博物馆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国民素质教育发展意义重大。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博物馆也为各国人民了解其他民族历史文化和域外艺术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中国国家博物馆《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广受追捧,上海博物馆《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也一票难求。

在博物馆中回望历史能让我们更加明晰未来,交流互鉴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动力,只有和合共生、美美与共,人类文明才能持续发展繁荣。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