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从蜗居的小城回到百里之外的乡村,恰逢母亲在自家庭院里用竹竿和柳条,神情专注地修补着原先那高矮不一的篱笆。我没有撒娇地叫唤,也没有莽撞地闯入,而是站在篱笆的一隅,静静地目视着已过古稀之年的母亲创作着她初衷不改也最为满意的“书画作品”。似乎有心灵感应,母亲在我靠近篱笆的须臾,突然抬起头并叫了我的乳名。我应了一声,赶紧推开柴门,依在母亲的身旁帮着编扎起来。
曾经在乡村生活了20余年,农活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可是毕竟歇手多年,不到片刻工夫,我就感到腰酸背痛,难以继续坚持下去,便随意咕哝了一句:“篱笆又没有什么大用,随便插一下就行了,不要在这上面浪费体力和精力。”母亲听了,嗔怪道:“人靠衣装,篱笆不但是房子的脸面,而且还是乡村的名片!”
我不由得对母亲这朴实的话语肃然起敬。是呀,房子缺少了篱笆就缺少了表情,乡村缺少了篱笆就缺少了生机。不过,在篱笆墙内还必须豢养一种动物,那就是轻吠的阿黄、摆尾的大黑、温驯的小花之类,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有了狗的存在,篱笆才算真正拥有了知音。
篱笆的前身是翠绿的竹子、柔软的藤蔓或粗壮的秸秆,尽管它们已无法摇曳婀娜的身姿,倾吐葳蕤的绿意,但它们比以前更随和,不需要生根就能进入黝黑的泥土,手牵着手、肩并着肩,稳稳当当地排列在一起,晨迎朝霞、暮送斜阳,使整个乡村始终氤氲在恬淡静谧的意境之中。篱笆和庭院,是乡村最亮丽的景致。
对于这份景致,母亲说不出所以然来,但她看得顺眼、摸着舒坦,因此只要稍有闲暇,她总爱去摆弄这些篱笆,在下面种上几株花草,在上面牵上几根瓜秧,在旁边点上几颗芸豆。春天到了,那红的花与绿的藤相互交织,那忙的蜂与飞的蝶彼此追逐,俨然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春景图。
在乡村,来者都是客,没有拒之门外的道理。篱笆遮挡的仅仅是那些家禽和家畜,所以在乡亲们的眼里,篱笆是一道没有处心积虑的屏障,朴实平和、简洁明了,展现着主人淳朴的内心。
我东一句西一句地扯着家常,母亲则一边搭着话,一边埋头继续编扎那初显雏形的篱笆。这些篱笆长长短短、宽宽窄窄,一点也不整齐,甚至还有些歪斜,可这样反倒有一种参差之美,远远看去,如同水墨丹青最写意、最惬意的一笔。此时,我才真正地明白,母亲把篱笆比作房子的“脸面”和乡村的“名片”,是多么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