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 年我省生产总值 45045 亿元,居全国前 10 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7.4 万元,突破1万美元,居全国第14位;过去五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9%,居全国第2位,特别是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22 年新开工5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56个、比上年增加 51 个,其中百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 10 个、比上年增加 8 个。”省发改委副主任郭浩介绍的上述数据是我省去年交出的经济发展“成绩单”的一部分。
日前,跟随中宣部组织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记者走进滁州、马鞍山、芜湖,探访三市高质量发展情况。
创新驱动发展车轮驶入“快车道”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区域创新能力升至第 7 位,创新环境跃居第 3 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显著,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强劲动能。
记者了解到,滁州市把创新放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该市以“科创”为突破口,发挥高等教育在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城市能级提升方面的长远效应,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重要协同发展板块,滁州高教科创城主要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合作,致力于构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合一”新生态。
“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70多亿元,建成汇智湾片区、无人系统智能制造示范区和南工大研发区三大片区累计约5平方公里,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生产、生活类创新创业载体200万平方米。”滁州高教科创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耕“高教+科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逐步建成集科技研发、战新产业、高教研学、城市服务等于一体的四大功能板块。
政府部门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如何进一步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马鞍山市的回答是“创新”。2022 年以来,马鞍山市聚焦解决营商环境中存在的“纵向层级多、横向不协同”问题,创新实施为企服务“十”字工作法,进一步优化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的一流营商环境。
何为“十”字工作法?马鞍山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解释道,“十”字一竖,代表破解“纵向层级多”问题,推动纵向一竿到底,实现“扁平化”高效服务;“十”字一横,代表破解“横向不协同”问题,搭建“采石会客厅”服务企业平台,加强部门的横向联动,强化“模块化”集成服务;“十”字交汇,代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拿出十倍精力、十分热情服务企业,努力让企业十分满意。
记者在蜂巢能源科技(马鞍山)有限公司、安徽奥克斯智能电气有限公司等企业采访时,相关负责人认为,“十”字工作法“有创新、有温度、有力度、有成效”。据悉,2022年,马鞍山市为企服务和为企优环境综合评议分居全省第 4、第 6 位,企业满意度连续三个季度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十字工作法”获省政府主要负责人批示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创新离不开科技研发的投入。“近年来,宝武马钢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研发投入率从2017年的1%提高到2022年的4%,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马钢技术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朱涛告诉记者。记者了解到,三年来,宝武马钢累计开发新产品 371 万余吨,实现超额毛利总额超 10亿元,吨材超额毛利 269 元/吨,27 项新产品实现首发(其中全球首发3项),在独有重型H型钢、高速重载轮轴、160 公里动车高耐候车厢板等高端化精品方面实现了突破。
芜湖市是全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市、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骨干城市。“近年来,我市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新型研发机构占全省四分之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48%,居全省第1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60.2 件,连续 12 年全省第1。”芜湖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副局长方坚向记者介绍说。
2022 年 2 月,芜湖数据中心集群作为安徽省及中部地区唯一国家“东数西算”工程获批建设,成为该市科技创新的一大“亮点”。
据悉,芜湖市把集群建设作为落实国家大战略、服务区域大发展的政治任务和芜湖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举全市之力推进集群建设,聚力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双核节点、中部地区核心节点和国家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全面承接长三角经济圈、中部地区算力需求。
“目前,数据中心集群已集聚华为云、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科曙光、浪潮、世纪珑腾、首都在线等一批重大数据中心项目。”方坚说。
制造强省发展战略增添“加速度”
近年来,我省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大力推进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4116”行动计划,通过三至五年努力,打造 4 个年营业收入达万亿元产业以及 10 个超千亿元产业,培育 10 个超千亿元企业和 60 个超百亿元企业。
滁州市南谯区位于苏皖两省交界处,与南京市浦口区山水相连,紧邻国家级江北新区,是滁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近年来,南谯区抢抓中部崛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南京都市圈等重大战略机遇,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2 年,南谯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位居全市前列;全省二季度开启各县区的‘赛马’以来,三个季度分别位列 45 个市辖区的第 1 名、第 2名、第1名。”南谯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据悉,随着飞利浦智能家电项目落地,南谯区实现建区30周年以来百亿大项目“零”的突破。以德兰明海和利维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华瑞微、博晶显示科技、弗我电子为代表的半导体和电子信息产业,以众望科希盟、银禧科技、众博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飞利浦智能家电、奥特佳和恒昌机械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等纷纷“闪亮登场”。
“选择落户滁州南谯,缘起于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南谯区与浦口区合作共建园区,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南谯区政府和南谯经开区关于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的决心和合作意愿。项目从磋商到正式签约不到1个月的时间,仅用12个月就建成了滁州市第一座晶圆厂。”滁州华瑞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波说。该公司 2018 年落地南京市浦口区,因企业发展迅速,2020 年启动自建晶圆厂计划。经过对一些城市的调研考察,最终决定落户滁州南谯。
据了解,马鞍山市坚持把现代制造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纲”,从 2022 年开始实施制造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到 2024 年制造业增加值翻一番、由 2021 年的 620 亿元增加到1308亿元。
记者走进泉峰汽车精密技术(安徽)有限公司、蜂巢能源科技(马鞍山)有限公司、安徽奥克斯智能电气有限公司等多家制造业企业,看到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高科技、智能化、数字化的生产为高质量发展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我市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建设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 41 个,认定宝武马钢为智能化标杆建设特殊贡献企业,山鹰国际、马钢轨交、蒙牛乳业、奥克斯、圣戈班5家企业为标杆示范企业。同时,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大力发展集成电路、通信通讯、软件互联网等产业,开发数字应用场景。”马鞍山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说。
据悉,2022年,马鞍山市制造业增加值占GDP 的 35.7%,提升 0.2 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 20.6%、居全省第三,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 49.6%、居全省第一;单位GDP能耗下降4.8%、降幅全省第一。
芜湖市是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较为完整的城市,其中制造业涵盖41个工业大类中的38个。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个支柱产业正加快转型升级,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航天航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材料等十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融合集群发展。
通用航空产业是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条长、服务领域广、带动作用强。记者走进位于芜湖市湾沚区芜湖航空产业园的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只见总装车间宽敞明亮,技术人员在忙碌地装配飞机零部件。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芜湖市围绕打造国家级通航战新产业集群目标,积极谋划制定《芜湖市航空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按照“智造+应用”双轮驱动、“科创+资本”两翼带动的思路,务实谋划通用航空产业布局,加快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通用航空产业基地集聚核心及关联企业近200家,在库规上企业84家,去年实现产值316亿元,同比增长15%。
“我们力争到2025年航空航天、低空经济产值超过1000亿元。”芜湖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满怀信心地表示。
轨道交通产业也是芜湖市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走进中车浦镇阿尔斯通运输系统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在不同款式的列车旁,工人们或是焊接,或是敲打,认真仔细、紧张有序。“我们的产品除了在国内销售,还销往泰国、新加坡、埃及、巴西等地。”中车浦镇阿尔斯通运输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彦强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近年来,芜湖市顺势而为,精心构筑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轨道交通产业链集群,2020 年产值为 18亿元,2021年产值突破20亿元,2022年产值达22 亿元。预计“十四五”期间总产值将达到100亿元,成为芜湖市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
“我市加快培育轨道交通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将其作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予以重点打造。作为全省唯一的轨道交通产业园,我们通过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吸引优质企业落户,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规模。”芜湖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悉,芜湖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现已引入落户企业14家,推进在谈项目2个,初步形成了以胶轮轨道交通运输系统装备制造项目为龙头,技术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维保全覆盖的产业集群。
高质量发展浓墨绘就“绿色浓”
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省把生态环境保护贯穿到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全省空气、水环境质量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屏障进一步筑牢,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说起马鞍山市,有些人可能只知道它是“钢城”,但它同时也是一座山水相间的生态之 城 。 据 悉 ,该 市 建 成 区 绿 化 覆 盖 率 达45.9%,是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
马鞍山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成为全省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获批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目前正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记者走进薛家洼生态园,看到两岸植被茂密、郁郁葱葱,水波荡漾的江面雾气氤氲,水天交界处偶有船只经过……
“我市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为突破口,实施长江两岸综合整治,推动向山矿区生态修复和绿色转型发展,薛家洼、浮沙圩、凹山矿坑等发生巨大变化。”马鞍山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胡伟表示。
在滁州市,有一大片由昔日“低洼地”通过环境综合治理改造而成的明湖湿地生态公园。平日里,来此享受大自然美景的市民络绎不绝、流连忘返。他们或席地而坐谈笑风生、或三三两两结伴游玩,尽情呼吸着新鲜空气,拥抱着美丽的大自然。坐落在明湖之畔的滁州市奥体中心,是国际标准的体育中心,也是安徽省第十五届运动会的主办场地。“空闲时喜欢来这里锻炼、呼吸新鲜空气,公园和体育中心相依而建,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说起明湖湿地生态公园和奥体中心,滁州市民王兰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滨江城市,芜湖市肩负着“长江大保护”的天然使命。该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按照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城市水环境治理等,积极探索系统性、针对性的科学治水模式,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芜湖市区建成区 74 条黑臭水体全面完成治理,通过省级“初见成效”验收,一幅幅“人水和谐”的美丽生态画卷展现在广大市民面前。如昔日被称为芜湖“龙须沟”的朱家桥,通过城市绿地规划及区域土地利用,提炼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水生态景观,已打造成具备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集“碳中和、生态、景观、文化”理念相融合的开放型水生态公园,成为市民游览、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朱家桥的蝶变,是该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
据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孙艳辉介绍,我省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9个,数量居全国第 10 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8个,数量居全国第3位;生态工业园区3个,数量居全国第6位。命名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40个。
多姿多彩的生态名片精彩纷呈、不断推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绿色”基础,生态优势必将转化为竞争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本报记者 蒋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