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坚定理想和目标,并为此不懈奋斗、追求极致,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这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劳动模范、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第四钢轧总厂精炼操作技能大师单永刚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从业27年来,他在火热的炉台旁,始终恪守“炉内炼钢、炉外炼人”的理念,从小切口入手,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在一次次的摸爬滚打中强筋健骨,在实践的熔炉中百炼成钢。
扎根现场 积攒“一箩筐”知识
1996 年,单永刚从技校毕业后进入马钢工作。他回忆道:“那时正逢马钢引进炉外精炼设备,我便成为了第一批从事炼钢炉外精炼的技术工人。”
单永刚告诉记者,炼钢炉外精炼作为现代钢铁生产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独立工序,对于产品优化、流程稳定运行、推进炼钢生产的高效化紧凑化、低成本洁净钢及高附加值产品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为初入职场的青年职工,为了尽快适应岗位需求,白天,单永刚在车间内反复分析和对比生产数据、工艺情况,“缠”着老师傅们请教问题;晚上,他仔细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汲取养分、拓宽眼界。
“要想在技术上取得突破,就得不断学习新知识、接触新事物。”单永刚说。多年来,他牢牢把握每一次宝贵的进修机会,从技校到专科再到本科,他的知识水平与炉外精炼技术同步提升。
时至今日,即便单永刚已成长为一名技术大拿,他仍然坚持每天到生产线上实地观察。“对于技术人员来说,生产一线是最好的老师。”单永刚深知,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只有在干中学、学中干,才能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
勇于创新 破解“卡脖子”难题
“近年来,随着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马钢对于炉外精炼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单永刚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摸索学习,他发现,传统工艺已越来越无法满足新产品迭出、快节奏生产的要求。
为此,他以“卡脖子”难题为导向,突破冶炼工艺,创新冶炼模式,解决了诸多炉外精炼工艺和操作难题,实现了炼钢炉外精炼生产的量质同升——他通过自主开展高氮、高钛、高硫搪瓷钢工艺技术创新,将组产模式由原先的 3炉提升至 6 炉,有效破解了 160 公里动力集中型复兴号车体用高耐蚀钢的环保降碳高效化生产难题;他通过研发降低 钢 包 顶 渣 氧 化 性 工 艺 ,使 得 渣 中 全 铁 稳 定 控 制 在(FeO)≤6%,为马钢汽车板铸坯质量提升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他通过转炉冶炼过程利用低成本合金替代的工艺,实现年降本增效 1500 万元;他通过提升 RH 真空槽热效应、降低转炉出钢温度、实施 300 吨 RH 炉高效环保低碳铝镇静钢冶炼工艺等项目,实现年降本增效3000余万元。
取向硅钢是一种应用于变压器(铁芯))制造行业的重要硅铁合金,它的生产工艺复杂,制造技术严格,被誉为“钢铁皇冠上的明珠”。单永刚带领操作团队不断借鉴、探索、创新,固化取向硅钢冶炼工艺,实现了常态化稳定冶炼操作生产,该操作法被命名为“单永刚取向硅钢操作法”。
同时,他还牵头修订完善《岗位作业标准》《冶炼钢种作业指导书》等体系标准,全身心助力中、高端品种钢冶炼和工艺成本优化,着力降低工序能源消耗,力争以最低的成本冶炼出最优质的钢水。
截至目前,单永刚申报了 15 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专利 8 项、公司技术秘密 6 项。他提出的“真空状态下留碳工艺”获得2021年安徽省重大合理化建议项目奖。
示范引领 打造“响当当”团队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要尽我所能,把我所掌握的先进技术、岗位技能和理论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职工,助力他们成长成才。”单永刚说道。
2017 年,以单永刚为领衔人的工作室成立。单永刚充分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建立了一支优秀的操作团队。
他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工作难题需求为导向,以攻关项目建设为纽带,以专业创新为主体,旨在打造学习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队伍。他保持团结协作、严于律己、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在培训中不断提升操作团队的职业道德水平、技能素质水平。
如今,该工作室被评为“安徽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安徽省劳模工匠创新基地”,一名名工作室成员已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
此外,作为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新型技师班特聘教师的单永刚还先后培养技师三十余人,并同两位学员签订了市级“名师带高徒”协议。
2022 年 11 月,单永刚被评为省劳动模范;今年 5 月,他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面对这些荣誉和掌声,单永刚丝毫没有自满,他反倒认为自己的肩上多了几分责任和使命,他说:“我将一如既往地扎根于火热的炼钢现场,勇毅前行、团结奋斗,继续秉持‘大国工匠大任担当’的真挚情怀,为打造后劲十足大而强的新马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