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6 年 6 月,在合肥东城、淝水之畔,一座宏大的钢厂——合肥钢铁厂应运而生,并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成长为经济巨擘。
这个受到毛主席两次视察的大型企业,走过半个世纪的合钢,有着太多的回忆让几代钢铁人热泪盈眶,有着太多的历史让广大市民震撼不已,更有着太多的成就让世界叹为观止!
安徽第一炉钢水
1958 年,安徽省委根据中央提出的发展钢铁工业大中小并举的方针,指令当时的安徽省委机关钢铁厂兴建一座0.5吨的示范性小型侧吹转炉。
有位老职工回忆到,工人们奋战在工地上,白天干、夜里干,挖土方、铺管道、架电线、立厂房、装机器,人来人往、车流不息。人们忘了时间,一切为了早投产,一心挂在工程上。历时一个月,示范性转炉被建成。
1958 年 7 月 1 日,注定是个载入历史的时刻——安徽省属钢铁企业炼的第一炉钢水出炉,结束了安徽省属钢铁企业有铁无钢的历史。
第一炉钢水出来后,全厂一片欢腾,人们奔走相告。不久后,工人代表们抬着用这炉钢水轧制出来的钢材,敲锣打鼓,沿着长江路步行至中共安徽省委报喜,宣告安徽不出钢材的历史结束了。之后,安徽省钢铁厂更名为合肥钢铁厂。
合钢人的奋斗与荣耀
1958 年,合肥钢铁厂正式成立,便迅速迎来了它的荣耀时刻。1958 年 9 月 18 日,合钢工人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在这一天,毛主席来到了他们的工厂,视察了他们的工作,和他们许多人握了手、谈了话,毛主席的形象永远留在他们的脑海里,毛主席的话语永远铭记在他们的心里,人人都把见到毛主席看成终身的幸福和鼓舞的力量。1959 年 10 月 28 日,毛主席再次视察安徽时,又来到了合肥钢铁厂,鼓励合钢的员工“大有希望”。
毛主席的到来让广大合钢人对工作充满激情。或许正是因为这份激情,让合钢犹如坐上火箭一般,快速腾飞,二三十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了合肥最大的企业,拥有约 3 万名职工。那些年,沸腾的炼钢炉是合钢人的骄傲,炽热的火花展示着它的灿烂辉煌。
据档案记载,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合钢年产钢就达到了 25.26 万吨,产品为安徽和其他省市的电 机 、汽 车 、轻 工 、化 工 和 军 工 生 产 提 供 了 材 料 。1993 年,合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合钢成为国家冶金工业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合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与一群奋斗的合钢人密不可分的。多年来,涌现出蔡善明、刘明胜等多位省、市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这成为 合 钢 一 道 靓 丽 的 风景。正是在这些劳模先进的示范引领下,经过几代合钢人几十年的努力,合肥钢铁厂取得了骄人成绩。
有滋有味的合钢生活
合钢不仅仅是座工厂,它还有自己的医院、学校、影剧院等,可以说它就是一个“小社会”。
作为当时合钢人业余文化生活最主要的载体,合钢影剧院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合钢有自己的篮球队、锣鼓队和文艺宣传队。20 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初,影剧院成为钢北生活区的活动中心,每到傍晚,这里就开始热闹起来,大广场上有打篮球的、摆地摊的,大人小孩都会汇集到这里。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热闹非凡的影剧院成为仓库,合钢影剧院的名字也变成了公交站牌名,但它留给许多人的记忆是永恒的。
提及合钢人的生活,除了精神文化需求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当然离不开食堂和澡堂了。据相关资料记载,到 1985 年,合钢三个厂区共有 24 个食堂,16 个澡堂,砖头形状的长方形铝合金饭盒、水泥砌成的浴池伴随着合钢人度过了多少青葱岁月。
闪耀的国家工业遗产
合肥钢铁厂历经多次调整改革,于 2015 年贯彻国家的去产能政策被关停。
合肥钢铁厂承载了半个世纪合肥工业发展的历程,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价值,其不仅是一座座厂房,而且印刻着城市深处的工业历史记忆,其中就包括小高炉、高炉区、铁轨、轧钢厂等生产设施和《合钢战讯》《合钢小报》、口述史等相关文化资料。2018 年6 月,合肥东部新中心(瑶海)建设指挥部以厂区内保存完整的 1958 年建设的小高炉、高炉区、铁轨、轧钢厂等生产设施为核心物项申报国家工业遗产,同年 12月,合肥钢铁厂被认定为国家工业遗产,是迄今合肥唯一入选的国家工业遗产。
虽然高炉残渣已经凝固,往昔钢花四溅的荣耀只能留存在影像中,但当它转身成为工业遗产时,高耸的铁塔、蜿蜒盘旋的管廊、贴着地面的铁轨,都展现出不同于摩天大楼的历史肌理与力量,被悉心保护。工业可以搬迁,但工业记忆永不磨灭!
(合肥市总工会 谷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