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芜湖工人汪世权赠我一册他刚出版的散文集《梦在路上》,颇让我为他高兴。
说实话,对汪世权我并不陌生,有的方面印象还比较深刻。记得 20 多年前,我在芜湖市作协组织举办文学创作培训班,汪世权就是培训班上的学员,当时他还是芜湖市郊区一家工厂的青年工人。或许正是那几期文学培训班播下的种子,萌发了汪世权的文学梦,并逐渐发芽、开花,终于结出丰硕的果实。功夫不负有心人,仔细翻阅散文集《梦在路上》,让我对他的人品与作品也有了更深地了解。
《梦在路上》有十数万字的作品,百余篇的散文,既是汪世权文学创作的一次总结,也是他人生经历的具体记录。文如其人,汪世权的散文一如他的为人,朴实、自然,情感细腻、真挚,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情意,读之令人不觉坠入其中。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文学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汪世权当过兵,又当过工人。沸腾的军营生活,火热的工厂生活,都成了汪世权散文创作的主要素材。他用笔记录当兵的难忘经历,也记下当工人时的一段段平凡故事。
散文集《梦在路上》,写工厂的人与事占了不少篇幅,几乎成了系列作品。如《工会主席刘江申》《“老倔头”石金应》《平凡焊工查文》《盛夏与焊花一起共舞》等篇章,也都写得简明自然,朴实清新,且情景交融,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散文贵在真实。为文要真,做人更要真。唯有真诚地生活,真诚地感受与表达,方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散文佳作。“言为心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汪世权为人为文都遵循这个道理,故而他的散文才具有一股真情实感,也才能真正地感染人与影响人。
当然,汪世权的散文创作也有一些需要提升的地方。如在文章的展开上,在语言的提炼上等,若能再下点功夫,则作品的意境会更深,感染力也会更强。好在汪世权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追求,他的文学梦依然在路上。(何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