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7月14日,记者从“人才兴皖工程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022年底全省人才总量达1170多万,五年净增410 万,区域创新能力升至全国第 7,呈现出良好的人才发展态势。
我省把人才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升格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先后出台国家实验室专项人才支持政策“18 条”,制定科学中心人才“10条”,高标准打造19.2平方公里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引领带动全省人才平台能级提升,集聚信息、能源、环境、健康等领域人才1.7万余人。
我省持续优化升级人才政策,推动人才政策从1.0到3.0迭代升级,实现从高层次人才到基础人才全覆盖。广开进贤之路,统筹实施科技、文化、教育、卫生、金融等各领域系列重点人才工程,加速推进“技工强省”建设,实施“百万大学生”兴皖行动。同时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建立长三角干部人才交流合作机制,营造敬才爱才良好氛围。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蒋曦在发布会上介绍说:“我们要在锻造一流人才队伍上走在前列,要在打造一流人才平台上走在前列,要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上走在前列,要在营造一流人才生态上走在前列,真正让安徽成为养人的天地、创新的高地、人才的福地。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人才发展的总定位、总牵引、总抓手。”
安徽具有战略科技力量集群化的独特优势,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个国家实验室落地我省,布局推进12个大科学装置,拥有216家“国字号”创新平台。“我们坚持把服务保障国家战略人才需求作为重大任务予以倾力支持。”蒋曦介绍,我省将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充分发挥高能级创新平台聚才作用,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围绕打造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我省将编制产业发展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完善重点产业人才引育机制。同时大力培养选拔卓越工程师,布局建设一批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在职称评审上予以政策倾斜。提高新工科建设质量,培育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融合升级一批传统工科专业、布局建设一批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深入实施高校大学生留皖、万名博士后聚江淮行动,广泛开展“人才安徽行”“招才引智高校行”系列活动。强化市场导向、需求导向,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改革,建立以公共实训基地为平台、市场化运作的岗前培训机制,打造一支技术精湛的“江淮工匠”队伍。
我省也将持续优化制度环境,改善工作环境,创新市场环境,提升生活环境,坚定不移打好“环境牌”,坚持开放心态,不搞内卷,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环境留人。完善省、市各级“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才落户安居、医疗保健、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方面的现实问题,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体系。加强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壮大产业人才队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切实履行人才工作各方责任,完善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健全工作运行机制,厚植创新生态,感召天下英才,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本报记者 张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