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07-28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鼓励用人单位加强职工子女托育托管服务

    摘要:为积极适应“三孩”生育政策实施,加强职工子女托育托管服务工作,促进用人单位妥善解决职工后顾之忧,近日,江苏宿迁市总工会出台《关于鼓励推动用人单位加强职工子女托育托管服务工作的意见(试行)》,对承担一定

  • 浙江德清县总工会打造技能人才培育生态链

    摘要:“技能提高了,岗位晋升了,收入也增加了”,这句话是浙江康得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职工齐翰江来德清就业三年的真实写照。从学徒工成长为装配班长,又获评湖州市技术能手、德清工匠,荣誉加身让他工作越来越有干劲。最

  • 助推更多产业工人由“工”变“匠”

    摘要:浙江宁波“00后”小伙蒋昕桦修车修出世界冠军,技术工人万亚勇入选首届“长三角大工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宁波产业工人迎来了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近日,2023年深化新时代宁波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现

  • 上海市闵行区总工会午间活动进园区

    摘要:午餐时分,职工在食堂就餐之余,即可领取工会“三重福利”。这一幕,发生在上海市闵行区各个园区的食堂中。近日,闵行区总工会午间活动在宇培国际控股的园区食堂里如约开展,职工当场激活工会会员服务卡,领取“红包

  • 淮安特色劳务品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摘要:近年来,江苏淮安市按照“一县多品、一品一策”的思路,多领域培育和挖掘淮安特色劳务品牌,并以劳务品牌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健全就业公共服务、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建设,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促进产业

  • 拓展服务户外职工的无限可能

    摘要:位于巨峰路、杨高北路路口的一处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占地70平方米,因功能齐全被誉为接力站的“旗舰版”。近年来,上海市浦东新区总工会依托户外职工驿站,加大对外卖快递、环卫工人等户外职工的关心关爱,并于近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品牌”服务“大民生”

淮安特色劳务品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期次:第8131期   

近年来,江苏淮安市按照“一县多品、一品一策”的思路,多领域培育和挖掘淮安特色劳务品牌,并以劳务品牌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健全就业公共服务、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建设,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就业,为全市高质量跨越发展赋能提速。淮安市目前正在培育“盱眙虾稻共生种养员”“淮阴家政工”“淮安区施河教学具操作工”等劳务品牌,吸纳劳动者就业近10万人。

盱眙虾稻共生种养员

走进淮安市盱眙县民旺稻虾合作社的种养殖基地,星罗棋布的标准化虾稻共生种养田便映入眼帘。田间,理事长李健超正在抢抓时节放养新一轮虾苗。从最初的 3 家合作户到如今近 300 家合作户,李健超在实现自身致富的同时,也有效带动了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李健超介绍道:“就现在稻虾共生这个模式,一季稻三季虾,亩产能达到 5000元以上纯收入。今年这季虾在农历七月十五左右就要开始捕捞。现在村里只要是劳动力,在我们稻虾共生产业当中都能找到工作。”

盱眙县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大力推广虾稻共生综合种养模式,加大虾稻共生农业技能培训。目前,全县稻虾共生面积 66.5 万亩,虾稻共生综合种养户超 4000 户,经济效益由年亩均 2000 元以上增加到 3000 元以上,有效地推动该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们大力推广虾稻共生综合种养模式,打造盱眙虾稻共生种养劳务品牌。县人社局每年举办虾稻共生技能培训班 20余期,培训学员 1000 多人,通过培训农户掌握了种养技术,带动更多的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盱眙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杨登继说。

淮安区施河教学具操作工

在盱眙县广大农户如火如荼地进行新一轮虾稻养殖的同时,位于淮安市淮安区的施河教学具产业园厂房里同样一派繁忙。操作工李勇正熟练地操作着机床进行激光切割工作。作为一名长期在外务工人员,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一直是他的梦想。“以前我在外地工作,也是激光这个行业,外地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都不是太理想。后来,家乡施河开始发展激光加工,我对这里的工资待遇和环境等都非常满意,对今后的工作也有很大的信心。”

施河教学具产业园是淮安区重要的工业产业聚集地,园区现有企业246家,其中生产型教学具企业131家,已形成教具玩具、体育器材、人造草坪、实验室设备、多媒体一体机、学校后勤装备、数字化校园、图书馆、幼教装备等 9 大类 2000 多个品种的产品体系,带动就业 1.2 万人。近年来,淮安区高度重视施河教学具操作工劳务品牌培育打造,积极开展专项技能培训班11期,培训操作工458人,有效促进低收入农户和农村转移就业人员就业创业。

淮安区劳动就业管理中心就业培训股股长王芹介绍道:“我们每年请专业人士来施河教学具产业园基地内开展讲座和项目孵化,在产业园内建立临工市场以吸纳周边灵活就业人员就业并在基地内举办各类推介宣传活动,吸引创业项目入驻,起到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淮阴家政工

家政服务业是近年来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的行业之一。位于淮安市淮阴区蒲公英职业培训学校的培训课堂里,30多名学员正在专心学习家政服务技能。作为一家公益性职业培训学校,这里免费为失业、无业市民提供技能培训。校长徐玉梅表示:“我们学校为失业无业人员免费培训技能,推荐上岗就业,打造培训、家政、社区‘一站式’服务模式。每年培训学员三到四千人,就业率达85%以上。”

据了解,淮阴区始终坚持先培训后就业的政策导向,全力打造淮阴家政工劳务品牌。多年来,全区 10 余家培训机构共开展覆盖乡镇、街道、村的家政培训 300余期,使得淮阴区从事母婴护理、养老护理、病员护理等行业的人员超过 1 万人。区就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刘中权介绍道:“通过培训传授技艺,提升就业技能,推动农村劳动力,特别是留守家庭人员自主就业、灵活就业,促进我区劳动力更加充分就业,对其家庭纯收入贡献率达60%以上。”

一个劳务品牌,就是一张“就业名片”。实践证明,劳务品牌建设是推动务工人员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的有力抓手。在淮安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新征程上,不仅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培养出高质量的劳务品牌,让劳务品牌更具“含金量”,更要让劳动者从中获得扎实的劳动技能,促进淮安就业创业工作,为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注入强劲动力。(据《江苏工人报》曹琦/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