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 者 按8 月的江淮大地,万物丰茂、沃野生金。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先后来到阜阳、马鞍山、合肥等地,深入防汛救灾一线、农村、企业、革命纪念馆等,极大地鼓舞了江淮儿女。三年来,这片热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近日,本报记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回访,深切感受我省各地干部群众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的崭新实践。
未觉三夏尽,时序已新秋。
在“王家坝精神”的发源地阜南县,漫步在田间地头,看到的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意景象;走进生产车间,工人们干劲十足,隆隆的机器声催人奋发,蓬勃生产的浓厚氛围扑面而来……一幅乡村和美、产业兴旺的和谐画卷正徐徐展开。
和美庄台入画来
8月15日,穿行于蒙洼蓄洪区来到阜南县曹集镇西田坡庄台,放眼望去,硬化的水泥道干净整洁,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各色花卉绽放枝头,阳光下非常明艳,房前屋后的各式小菜园里,蔬菜长势喜人。庄台下是充满希望的田野,环绕四周的是大大小小的鱼塘,庄台风景令人流连忘返。
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田坡庄台,走进田间地头,了解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等情况,看望慰问受灾群众。三年时间过去了,西田坡庄台更加整洁美丽,村民精神更加振奋,致富奔小康的路越走越宽。
西田坡庄台始建于1953年,位于蒙洼蓄洪区,占地仅有13.2亩,在蓄洪时,村民们在这里筑台而居,庄台成为了大家居住避难的场所。1991年庄台又进行了护坡加高加固,目前台高海拔30.55米,超过王家坝蓄洪水位警戒线,处于安全状态。“过去的庄台到处是旱厕和柴草垛,污水横流,垃圾成堆,巷道泥泞,住房拥挤不堪。人居环境十分恶劣。”曹集镇团委书记、西田坡庄台讲解员郭莹莹说,庄台上曾流行着一首打油诗:“人均二十平,出门一线天,垃圾靠风刮,洪水靠蒸发。”
2018 年,阜南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庄台整治“五化”(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建设、居民迁建和“四小园”建设,庄台已经华丽蝶变。“‘坡上绿草坡下花,水底鱼儿水中鸭,若问人间哪里好,美丽庄台是我家。’这是如今庄台上人人传唱的新歌谣。”郭莹莹说。
“目前,曹集镇西田坡庄台现有居民 24 户,我们正在利用蒙洼庄台独特的资源优势,积极谋划旅游产业,开发旅游资源,发展采摘园、垂钓中心等,打造旅游庄台,让庄台的好风景变成村民的好‘钱景’。”曹集镇党委委员杨蕾蕾表示。
小柳条编出“大产业”
“一亩柳几亩田,抓住柳编赚大钱”“柳编编来了楼房,编来了新娘”“家有金条银条,不如常有柳条”,在阜南县郜台乡的村民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诚如斯言,一枝枝杞柳条经过晾晒、编制、加工,可“飘洋过海”,当地正用小柳条编织出村民致富增收的“大产业”。在安徽德润工艺品有限公司的编制车间,村民们正三三两两坐着编制柳条,只见一根根柳条在工人的十指间穿梭,再经过不同的工艺步骤,一个个美观实用的柳筐便跃然成形。这是当地一家有名的柳编企业,负责人张朝玲分享了自己的创业历程:“我从上个世纪 90年代开始接触柳编,其间在南方打工,直到 2006 年正式回乡创业,开办了这家柳编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工厂占地 15 亩,杞柳种植基地 600 亩,柳编产业链条完善,柳编的种类已经达到了 30 多种。“我们的产品远销海外,欧洲国家人民使用的采摘篮、脏衣篮等都是这种柳编产品。”
张朝玲的创业历程,是阜南县郜台乡柳编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这个曾经“受水所限、被水所困、被水所扰”的乡镇,因地制宜,种植“近水”作物杞柳,发展柳编产业,成为“中国柳编之乡”。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