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08-2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宿州:用好院士资源激发创新活力

    摘要:本报讯今年以来,安徽淮宿建材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安徽儒特实业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宿州陆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和安徽高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等4家省级院士工作站成功备案,实现了宿州市院士专家

  • “新风尚”进公园

    摘要:8月19日,市民在安庆市岳西县婚俗文化主题公园游玩。近年来,岳西县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通过建设婚俗文化主题公园、组织集体婚礼、完善婚姻服务等方式,倡导婚事新办、喜事简办,引领移风易俗新风尚

  • 首批电动皮卡出口泰国,江淮汽车全面发力国际市场

    摘要:本报讯日前,江淮汽车举行首批电动皮卡出口泰国发车仪式。作为东南亚地区的关键市场,泰国是江淮汽车重要的海外战略市场之一。得益于泰国政府积极号召新能源汽车的转型与落地,泰国也已经成为了中国汽车品牌“走出去

  • 来安县:林权改革铺就生态致富路

    摘要:来安县舜山镇林桥村部向北一公里处有座癞痢山,多年以前,勤劳的林桥人陆续种下几百亩外松,荒山变青山。2018年癞痢山三百余亩集体林地发包给企业发展森林旅游康养,“青山”变“金山”。由此拉开了林桥村创新集

  • 芜湖市建立首个长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

    摘要:本报讯今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为充分发挥司法在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中的能动作用,加强府院联动,共护绿水青山,芜湖市首个长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在经开区天门山揭牌。天门山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历

  • 庄台美产业旺,阜南县共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摘要:编者按8月的江淮大地,万物丰茂、沃野生金。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先后来到阜阳、马鞍山、合肥等地,深入防汛救灾一线、农村、企业、革命纪念馆等,极大地鼓舞了江淮儿女。三年来,这片热土发生着日新月异

  • 我省首例0.4千伏低压配电网智能合环转供电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摘要:本报讯8月16日,由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网运行专业高级专家、黄山市劳模工匠创新基地负责人王文林教授级高工担任总指挥的0.4千伏低压配电网智能合环转供电试验,在黄山市徽州区开展并取得圆满成功,实现全

  • 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50%

    摘要:人民日报讯记者日前从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获悉: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50%,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392台。据介绍,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规

放大 缩小 默认

庄台美产业旺,阜南县共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期次:第8147期   

编 者 按8 月的江淮大地,万物丰茂、沃野生金。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先后来到阜阳、马鞍山、合肥等地,深入防汛救灾一线、农村、企业、革命纪念馆等,极大地鼓舞了江淮儿女。三年来,这片热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近日,本报记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回访,深切感受我省各地干部群众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的崭新实践。

未觉三夏尽,时序已新秋。

在“王家坝精神”的发源地阜南县,漫步在田间地头,看到的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意景象;走进生产车间,工人们干劲十足,隆隆的机器声催人奋发,蓬勃生产的浓厚氛围扑面而来……一幅乡村和美、产业兴旺的和谐画卷正徐徐展开。

和美庄台入画来

8月15日,穿行于蒙洼蓄洪区来到阜南县曹集镇西田坡庄台,放眼望去,硬化的水泥道干净整洁,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各色花卉绽放枝头,阳光下非常明艳,房前屋后的各式小菜园里,蔬菜长势喜人。庄台下是充满希望的田野,环绕四周的是大大小小的鱼塘,庄台风景令人流连忘返。

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田坡庄台,走进田间地头,了解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等情况,看望慰问受灾群众。三年时间过去了,西田坡庄台更加整洁美丽,村民精神更加振奋,致富奔小康的路越走越宽。

西田坡庄台始建于1953年,位于蒙洼蓄洪区,占地仅有13.2亩,在蓄洪时,村民们在这里筑台而居,庄台成为了大家居住避难的场所。1991年庄台又进行了护坡加高加固,目前台高海拔30.55米,超过王家坝蓄洪水位警戒线,处于安全状态。“过去的庄台到处是旱厕和柴草垛,污水横流,垃圾成堆,巷道泥泞,住房拥挤不堪。人居环境十分恶劣。”曹集镇团委书记、西田坡庄台讲解员郭莹莹说,庄台上曾流行着一首打油诗:“人均二十平,出门一线天,垃圾靠风刮,洪水靠蒸发。”

2018 年,阜南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庄台整治“五化”(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建设、居民迁建和“四小园”建设,庄台已经华丽蝶变。“‘坡上绿草坡下花,水底鱼儿水中鸭,若问人间哪里好,美丽庄台是我家。’这是如今庄台上人人传唱的新歌谣。”郭莹莹说。

“目前,曹集镇西田坡庄台现有居民 24 户,我们正在利用蒙洼庄台独特的资源优势,积极谋划旅游产业,开发旅游资源,发展采摘园、垂钓中心等,打造旅游庄台,让庄台的好风景变成村民的好‘钱景’。”曹集镇党委委员杨蕾蕾表示。

小柳条编出“大产业”

“一亩柳几亩田,抓住柳编赚大钱”“柳编编来了楼房,编来了新娘”“家有金条银条,不如常有柳条”,在阜南县郜台乡的村民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诚如斯言,一枝枝杞柳条经过晾晒、编制、加工,可“飘洋过海”,当地正用小柳条编织出村民致富增收的“大产业”。在安徽德润工艺品有限公司的编制车间,村民们正三三两两坐着编制柳条,只见一根根柳条在工人的十指间穿梭,再经过不同的工艺步骤,一个个美观实用的柳筐便跃然成形。这是当地一家有名的柳编企业,负责人张朝玲分享了自己的创业历程:“我从上个世纪 90年代开始接触柳编,其间在南方打工,直到 2006 年正式回乡创业,开办了这家柳编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工厂占地 15 亩,杞柳种植基地 600 亩,柳编产业链条完善,柳编的种类已经达到了 30 多种。“我们的产品远销海外,欧洲国家人民使用的采摘篮、脏衣篮等都是这种柳编产品。”

张朝玲的创业历程,是阜南县郜台乡柳编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这个曾经“受水所限、被水所困、被水所扰”的乡镇,因地制宜,种植“近水”作物杞柳,发展柳编产业,成为“中国柳编之乡”。

(下转第2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