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芜湖纺织业历史悠久,曾是芜湖工业的标志。早在明永乐年间,就有大批徽商来到芜湖,他们购置机台,开办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小机坊,开始在木织机上进行土纺土织的劳作,此后直至清朝、民国,肥东、巢湖一带的农民也纷纷云集芜湖从事这一行业,很快,芜湖老城便出现了如东门龙王庙、西门长街头子等多处机坊街巷,“机杼声昼夜不停”。棉织业的兴旺还带动了芜湖浆染业的蓬勃发展。到了明朝中叶,“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已闻名遐迩,芜湖也成了全国的浆染中心。
除以家庭为主的传统手工纺织外,芜湖近代民族资本的纺织工业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机器纺织厂。1916年,民族实业家陈绍吾、江干卿、宁松泉等联合起来,向时任财政总长兼盐务署督办的周学熙获准截留本应上缴财政部的“皖岸盐业预厘税”20万两白银作为“公股”,以“振兴实业”的名义,集资80万两白银在芜湖陶沟狮子山脚下购地70.01亩兴建厂房,创办了“裕中纱厂”(芜湖纺织厂的前身),由此揭开了安徽机器纺纱的序幕。
民国八年(1919年)10月,裕中纱厂正式投产。以“三多”“四喜”为商标,主要在省内销售,少量销往外省。
1949年4月,芜湖解放,市军管会代表进驻裕中纱厂,组织工人恢复生产。1951年9月,皖南行署以190亿元(旧币)购买了裕中纱厂,更名为“皖南公署芜湖纱厂”。1952年4月,皖南行署工商处决定,将安庆庆中纱厂合并到芜湖纱厂,增加纱锭3200枚。7月,安徽省工业厅决定,将芜湖染织厂合并到芜湖纱厂。同年12月,华东纺管局决定,将上海永德棉织厂并入芜湖纱厂,调入永德棉织厂职工近百人,同时,决定从上海国棉二十厂调拨丰田式织布机255台。1954年1月21日,芜湖纺织厂不幸遭受特大火灾。重建时又吸收了上海嘉定县嘉丰纺纱厂和无锡市振兴纱厂的投资,省工业厅和市财政投资193.52亿元(旧币)为该厂整修和增添设备提供了资金保障,建成了3049平方米的新织布车间,成为当时安徽省既能纺纱又能织布的大型纺织企业。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市棉织企业成立了19个生产合作社,其中棉织社13个,棉线社2个,麻绳社1个(市麻纺织厂前身),木器社1个(市纺织器材厂前身)。1958年以后,19个生产合作社先后并社转厂,相继建组了市红光针织厂、市制线厂(市第二棉纺厂前身)、市丝绒厂(曾更名市第一织布厂),新建了市帆布厂、市药棉厂(市健美针织厂前身)、环城区针织厂(市色织布厂前身)和西门针织厂(曙光针织厂前身)。此外,国家还投资新建了芜湖天锦丝绸厂。芜湖纺织企业增至14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和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芜湖纺织厂同全市的纺织企业一样进入了全面振兴时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芜湖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纺织工业也不例外。1985年,芜湖曾对市区纺织企业进行一次基本调查,根据《1985年芜湖市区纺织企业基本情况一览表》统计,到1985年,全市仅市区就有大小纺织企业73家,其中,全民所有制大中型国营企业13家,其余60家均为中型、小型或微型集体所有制纺织企业,其中半数以上为规模型企业。
进入新世纪,开启了市场经济时代。芜湖纺织工业采取各种应对措施,获得了巨大成功。据《2004年芜湖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基本情况一览表》统计,2004年,全市纺织企业184个,其中只有一家是国营独资公司,一家是外资企业,其余均为私营有限责任公司或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及中外合资的经营企业。2004年全年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3.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3家,现价工业总产值20.38亿元,占全市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87.5%。主要骨干企业安徽裕中纺织有限公司、芜湖舒雅服饰有限责任公司、芜湖金丝鸟服饰有限责任公司、芜湖市裕丰纺织有限公司、芜湖富春染织有限公司、芜湖中天印染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企业共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2.8亿元,占全市纺织工业经济总量的5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芜湖纺织厂以过硬的技术力量和财力、物力,援助了国内外同行业的建设,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纺织企业。1957年至1958年,完成了蚌埠、阜阳、合肥、安庆、宣城等纺织厂的全部或部分设计任务。1956年至1960年又先后为合肥、无为、望江、歙县等32个纺织厂培训了生产技术工人。在援外方面,从1977年起,先后派出5名技术人员赴布隆迪共和国,参加我国援建纺织厂的技术指导工作,1985年完成任务回国。援建贝宁人民共和国“洛科萨纺织厂”是周恩来同志生前签订的最后一个项目,芜湖纺织厂承担了设备购置、安装,以及技术骨干的培训任务。1984年至1985年,先后派出56名工程技术人员赴贝宁,完成了全部设备的安装任务;同时还翻印了20万字的法文教材,聘请专家教授、工程师,完成了对贝宁共和国12名送培实习生的技术培训,使他们成为“洛科萨纺织厂”的技术骨干。得到国家外交部、经贸部、纺织部和省纺织厅的表扬,受到贝宁人民的称赞。
芜湖纺织厂自创建至今,历经风雨、一路坎坷。在旧中国,经历了从开办、负债、出租、抵押、出卖,遭日寇占领等跌宕起伏,四易其主,两改厂名,磨难多多。芜湖市解放以后,皖南行署收购,使之成为国营的“芜湖纺织厂”,并成为全国纺织行业的大型企业。主打产品“光荣花牌”棉纱、“千里香牌”棉布,享誉全国。改革开放后,更名为裕中纺织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经市政府批准,与福建升汇集团重组,组建了安徽裕中纺织有限公司。2010年,因修建立交桥,工厂迁至城南峨山路新厂继续经营。2011年4月6日,屹立于生产区入口处的“纺织女工”塑像正式移至赭山公园,供人们瞻仰芜湖纺织女工的靓丽风采和精神面貌,铭记芜湖工业曾经的标志——芜湖纺织厂。芜湖纺织厂精于主业,多元发展,不忘自身使命,还在继续为实现中国梦而奋勇前进。
(范守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