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解车间职工在电解槽上操作
芜湖冶炼厂创办于1958 年8月,1959 年投产,是安徽省唯一有色冶炼兼加工的中型企业。该厂址设在芜湖市北郊四褐山麓,东距宁芜铁路湾里火车站和宁芜公路各五公里,由四湾路通达;南离芜湖市区13公里,有公共汽车相通;离朱家桥外码头8公里,离芜湖发电厂一公里,有长江路直通,西距两公里与长江相望,交通便利,工业用水、用电充足。该厂先由省冶金地质局筹建,1968年下放给芜湖市,先后的隶属关系是:芜湖市一级管理站(1971 年 2 月起)、芜湖市重工业局(1972 年 12 月起)、芜湖市革命委员会(1973年2月起),后为芜湖市经委的直属企业。
根据 1958 年 10 月 20 日省冶金局转发冶金工业部设字第236号文,决定芜湖冶炼厂建设规模按年产粗铜3万吨、电解铜5万吨能力,初期投资1450万元,于1959年5月1日投产。后因矿产资源缺乏,在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贯彻后,缩小规模。首先建成小铜厂,包括 2 吨阳极炉 1 座,装铜量为 980 公斤的电解槽 20 只。与此同时,于 1958 年 12月 15 日将芜湖市万里拉丝厂与小铜厂合并(先用万里拉丝厂名后改为冶炼厂的线材车间),全厂职工1958年底达到587人。在边建边生产的方针指导下,1959年6月小铜厂建成投产,6月12日首批产出电解铜 39 块,重 1070.8 公斤。当年生产电解铜 225 吨,是该厂第一批电解铜,也是安徽省首批生产的电解铜。线材车间于 1959 年 12 月生产了铜线材 9.35 吨,为安徽省第一批铜产品。芜湖冶炼厂全年总电耗为1600 万度,由芜湖发电厂变电所(六四一一)和四褐山变电所(六三七)双线供电;全年总用水量210万立方,由芜湖东方纸版厂江边码头附近深井泵房经直径 250~300 毫米铸铁管道引至厂区,二次扬送至 50立方米水塔供给生产和生活用水。全厂每年所需原材、燃料约 6000 种,其中铜料 2.8 万吨、烟煤 1.10 万吨、焦炭 1000 吨、重油 1 万吨、柴油 800 吨、钢材 1600吨、水泥1200吨、木材140立方米。
经过近30年的艰苦奋斗,至1985年底,该厂已经建成40吨、50吨阳极炉各1座,年产阳极板能力3.6万吨;装铜量7.48吨电解生产槽280只,种板槽20只,年产电解铜能力3万吨;40吨、70吨阴极反射炉各1座,年产阴极锭2.5万吨;铜材轧机3个系列,年产直径8毫米铜盘元3万吨;铜线冷拔机2台,矫直机2台,年产直径3毫米铜线1万吨。1985年实际生产量已达到电解铜 2.7 万吨;黄金 907 公斤;白银 10.02 吨;硫酸铜 916吨;精硒7055公斤;铜盘元1.09万吨;黄铜棒161吨;铜线8472吨;锁星针635万根;镀金表壳48.3万只;镀金表炳 27.7 万根;镀金表圈 6.2 万根。芜湖冶炼厂还建有电解铅车间一个,拥有电解槽1.2立方米容积11座,总容积13.2立方米。担负贵池池口铅锌冶炼厂生产粗铅冶炼任务。自1967年生产169吨电解铅,至1983年生产349吨电解铅。产量最高是1978年生产电解铅1450吨。年工业总产值30066万元,年上缴利税130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64655元/人·年。
截至1985年底,该厂有职工1897人,其中工程师19人;助理工程师16人;会计师3人;统计师1人。全厂拥有设备 288 台(座)总重 2479.18 吨,装机总容量10025 千瓦。占地面积 24.84 万平方米,其中工业建筑面积2.77万平方米,生活设施4.22万平方米。建厂以来国家累计投入资金 1276 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 1950 万元。到 1985 年底,累计上缴国家利税达13632.09 万元,累计生产电解铜 32.25 万吨,黄金9881.3公斤,白银123.9吨,铜盘元4.34万吨。
作为安徽省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50户试点企业之一的芜湖冶炼厂,于 1996 年 12 月 26 日,为其经历了 38 年之久的工厂制划上了句号。以芜冶为主体,按照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而组建的芜湖恒鑫铜业集团有限公司面世。
根据企业资产重组的总体要求,经2002年2月9日芜湖恒鑫铜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届七次职代会联席会议一致通过,实施芜湖恒鑫铜业集团有限公司职工身份置换。自 2002 年 3 月起至 4 月 30 日职工身份置换工作结束,企业性质由国有独资公司变为非国有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
目前企业的远景规划由精炼粗放型生产向深加工转型和健康产业“两翼”驱动,做到让政府放心,使职工有归属感,企业前景也将大有作为。 (汪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