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那天,杨开兰大娘熬好一锅红枣小米粥,先盛了一碗送到老邻居岑玉高家里。岑老已经 89 岁高龄了,是一位空巢老人,这些年多亏了杨开兰老人的照顾,帮他洗刷、打扫卫生,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只要家里有好吃的,总要第一时间送给岑老尝尝。
杨开兰不仅是岑老的邻居,也是天长市千秋街道胭脂山社区“银发互助团”的一员,“我比岑老小 7岁,身体还算硬朗,邻里互助传递温情,帮助他人我开心。”作为结对帮扶的志愿者,像杨开兰一样主动帮助他人的银发老人还有很多。天长市政协委员、千秋街道胭脂山社区党总支书记张玉芬感动地说:“‘银发互助团’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他们身体健康,还能主动坚持帮助其他有困难的高龄老人,让我们社区工作人员非常感动。”
胭脂山社区 60 岁以上老人占辖区总人口的 55%,其中,80 岁以上又占老人群体 25%。在这些高龄空巢老人中,大多数生活自理能力差,不善于寻求外界帮助。此外,社区还有 278 名残疾、患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的困难群众,部分人常年难以下床,缺少专业的健康护理。针对这一现状,2021 年 6月,在街道政协联络组推动下,该社区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采取“小老人帮助高龄空巢老人”的方法,创新成立“银发互助团”,老年人们互帮互助,竭尽自己的能力解决老年人日常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抚慰等突出问题。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如何发动辖区居民一起来帮助这些高龄老人和困难群体?”张玉芬一直在思考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的办法,“关键是要从社区党员干部做起,用大家真诚的爱心行动温暖和感染他人。”
张玉芬在办公室时间很少,每天上班,她就在辖区内走街串巷,了解社情民意,听到谁家有困难,她总是第一个上门看望。前年夏天,光明巷一位老太突然晕倒在地,张玉芬得知后赶紧陪同前往医院,在老人住院的日子里,她每天送餐到病床,以至于医生将其误认为她是老人的女儿。
张玉芬的无声行动很快感染了社区的众多老年人,驻社区的政协委员和四五十名退休居民自发成立了“银发互助团”。张玉芬又利用辖区歌舞、戏剧、太极拳等老年文体团体集体活动的机会,向银发老人们提出了倡议:凡是有时间、有意愿、有能力、有特长的老朋友,可以与身边的高龄老人和有困难的街坊邻居结成帮扶对子,互帮互助。“他们有难处,你们可以立即跟社区反映,多双眼睛,高龄老人就多个帮手,你们献一份爱心,他们就多一份温暖啊。”
没多久,驻社区的21名政协委员和300多名退休居民陆续成为银发帮扶服务志愿者,大家不仅为结对高龄老人和困难居民提供帮助服务,社区有需要时,他们也会主动出手配合,成为一支有力量更有温度的老年爱心组织。
“志愿者来了,如何做到人尽其用、忙而不乱,更快捷高效地为老人提供服务?社区工作人员首先摸好底数,将高龄老人和困难居民分门别类,逐一建立帮扶台账,实现精准服务。”天长市千秋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协联络组召集人翁玉基介绍,根据银发帮扶志愿者性格特点、能力特长、职业类型等因素,胭脂山社区将“银发互助团”划分为日常照料、物品采购、医疗保健、精神抚慰4个小组。为了不漏一人,他们还建立了实行包片区、包楼(屋)、包住户的“三包”机制,做到有情况早了解、有需求提前知道、有问题马上解决。
“如今,我们社区已经形成生活有人管、休闲有人伴、身边有人看、困难有人帮的互帮互助机制。通过银发帮扶志愿者上门服务,让空巢、孤寡高龄老人和困难居民不再孤单寂寞,做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张玉芬说。
两年多来,“银发互助团”越来越壮大。翁玉基说:“他们既是帮助别人的志愿者,自己遇到困难时,同样也是被帮助的对象。正是这种互帮互助的爱心行动,才让我们这个社区越来越美好。”
(蔡志海 徐金荣 俞开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