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锣、挎鼓,两鼓一锣,一人主唱,音调 随 着 歌 词 内 容 跌 宕 起 伏 ,韵 味 悠长……日前,在肥东县响导乡,富有地方原味的“门歌”再次唱响。
“门歌”又称“锣鼓书”,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于安徽省皖中、皖东、皖西一带的传统说唱艺术形式。肥东门歌的语言和音乐与庐剧为同一系统,因此庐剧演员基本都会唱门歌。
据悉,肥东县一直重视门歌的传承发展,大小演出,总少不了门歌的身影。在宣传政策、劝导文明等活动中,肥东门歌作为耳熟能详的表演形式,经常老戏新唱,起到非常重要的宣传作用。在肥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肥东县加大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各乡镇纷纷响应号召,其中响导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就是在县文化部门和响导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成长起来的“非遗传承基地”。
既是公司负责人又是演出团长的魏克船,是响导乡竹林村人,出身庐剧世家,传到他这一辈已经是第四代了,他本人是合肥市庐剧非遗传承人。魏克船17 岁开始登台表演,挑大梁唱庐剧,肥东门歌也唱得非常地道。
魏克船介绍说,他们演出较多,主要是地方民营剧团邀请,哪里需要,他们就到哪里演出。每周都有任务,其中正月到四月以及秋季农忙结束是演出的旺季。演出内容是经典庐剧剧目,如《休丁香》《秦雪梅》,有时会对剧目进行适当修改、编写,其中“门歌”会作为必要节目演出,“‘门歌’歌词多是赞美和歌颂正能量的好词,也有部分引人警醒的唱词,就算目不识丁也能够听懂,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深受老百姓喜爱,因此在教化方面,非常有意义。”
据肥东县响导乡文旅办主任张冬训介绍,响导乡党委、政府对文化艺术非常重视,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紧扣时代主题、立足人民的文艺精品作品。
“公司前期排练了原创庐剧节目《暖冬》,用传统戏剧倡导人民群众践行社会新风尚,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文明创建等中心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响导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万乐表示。
面对“肥东门歌”的传承现状,安徽省民歌研究会会长、合肥师范学院副教授陈晓和安徽省民歌研究会副会长、合肥学院副教授曹红星对响导“非遗传承基地”的做法大加赞赏,也提出了中肯意见,“要顺应时代发展积极转型,一方面强化新人培养;另一方面,开辟新的舞台,让肥东门歌走进互联网,向更多人介绍宣传门歌的文艺形式及特点。同时,还要担起责任。”
现在,魏克船会通过互联网唱庐剧唱门歌,让更多人了解喜欢庐剧门歌。社交平台上,他的粉丝量也达到了好几千。“我会扎根乡村,传承和发展庐剧和‘门歌’,把戏曲文化播撒在大地上。而且会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让更多人喜欢上庐剧和‘门歌’。”魏克船说。
(卢东轩 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