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立足人工智能产业“双招双引”,聚焦打通科技创新策源地与新兴产业聚集地之间的链接,以创新求突破、以应用促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作为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重镇,合肥、芜湖、宿州三市抢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有力推进了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合肥:为产品找场景 为场景找产品
近年来,合肥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崛起,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2022年5月26日,合肥市成立全国首个城市级场景创新促进中心,以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市场参与的方式,为产品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积极探索城市场景创新有效路径。
“我市制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认定及推广实施方案,今年认定首批‘三新’产品 50 个,其中人工智能相关产品9 个。”合肥市政府副秘书长汪华余介绍,近年来,该市加强了场景清单发布。在场景能力方面,面向社会发布196条场景能力,涉及人工智能场景108条;在场景机会方面,面向社会发布175条场景机会,涉及人工智能场景 92 条。截至今年9月份,共有74个场景形成对接,已对接华为、百度、阿里、商汤等一批国内头部企业,以及京东方、科大讯飞、东超科技、中科智驰等一批合肥本地企业,引进了 500 余家科创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
面向重点领域、重点片区和重大工程,合肥市提前规划、主动挖掘,形成集成性场景。今年 8 月,正式发布以骆岗公园全域为载体的超级场景,聚力打造“智慧建造、智慧管理、互动体验”三大功能、“绿色生态、无人空间”两大体系及原航站楼、原机场跑道等N个特色地标相结合的“合肥科创城市会客厅”。
此外,合肥市还持续开展人工智能专题场景供需对接活动,搭建场景创新交流平台,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发展。
芜湖:顶格谋划产业布局 举全市之力推进集群建设
自去年获国家四部委批复为“全国‘东数西算’十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之一”以来,芜湖市围绕算力建设、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引进培育和应用场景开放等方面,顶格谋划产业布局,举全市之力推进集群建设,聚力打造全国十大数据中心集群先行者和示范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工作成效初显。
智能算力是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和底座。9 月 1 日长三角(芜湖)智算中心正式揭牌,目前,芜湖集群智算中心已上线运行并交付1000P,2024年规划超过10000P,用于支撑大模型训练、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发展。
科大讯飞推出的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目前已在芜湖市落地多个场景应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奇瑞公司星纪元 ES 搭载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智慧教育领域,启动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应用暨课后服务信息化试点项目,成为省内第一个系统推进“大模型”在课后服务中应用的试点城市。
据芜湖市政府副秘书长孙万胜介绍,在数据资源开放方面,芜湖市依托政务数据开放服务平台,依法有序推进数据开放。截至目前,已开放40家部门、531个数据集的数据。数据开放类型持续丰富,数据鲜活度不断提升。已归集省市 226个单位、2372大类的基础数据,沉淀数据75.03亿条次、规整数据78亿条次、形成19个专题库。
宿州:加速智能算力规模扩建 全力打造“中国云都”
作为我省发展云计算产业最早确立的“一中心两基地”之一,近年来,宿州市在皖北传统的农业地区“无中生有”,深入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全力打造“中国云都”。目前,宿州市已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中国量子通信五大节点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我们系统布局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大场景、大生态,加速智能算力规模扩建,以全时全域全场景应用,驱动人工智能、算力产业迭代升级,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全市数字经济实现了从‘无中生有’到‘异军突起’的转变。”宿州市副市长杨泽胜说道。
据悉,近年来,宿州市大力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通用算力方面,目前共有服务器 1252 台,vcpu 共 2.3 万核,内存 6.5 万 GB,存储2880TB;超算方面,部署计算节点 2600 个,CPU 双精度计算峰值超过 15Pflops,GPU 单精度计算峰值超过 100Pflops;智算方面,依托淮海智算中心、算力互联智算中心等,形成总算力达1951.2P。
通过实施重大场景创设行动,宿州市依托数据和算力赋能,深入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开展“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建设,“宿州制造”正向“宿州智造”跃升。目前,全市共培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 2 个,国家级新型数据中心典型案例 1 个,建设东方果园、泰盛纸业、笑果饲料等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场景40余个。打造省级智能工厂8家、省级数字化车间31家。(本报记者 刘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