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后,在外地较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安庆市怀宁籍人士,通过各种渠道将进步书刊传入家乡。怀宁县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开始接触和研究各种新思潮,探索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道路和方法。此间,传入怀宁县的进步书刊主要有《新青年》《湘江评论》《星期评论》《新潮》《赤都心史》《俄乡纪程》等,介绍苏俄革命、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民主主义思想。
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起初是以“提倡平民教育”为名接近群众的。党的一大纲领要求在各地区、各行业积极创办工人补习学校,以唤醒工人觉悟,掌握和运用阶级斗争这个马克思主义的锐利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并启发和团结工人成立工会组织。怀宁县的先驱们开始以《劳动周刊》等进步刊物为宣传阵地,推广北京长辛店、上海小沙渡工厂区等工人补习学校的经验,向广大工人积极宣传工人阶级团结和组织的重要性,号召工人们按产业分类尽快组织起来,并决定主办“工读夜校”。
可是,“工读夜校”的地点选择在哪里合适呢?有人提出到安庆电厂办夜校,原因是电厂的工人素质相对较高;有人提出到安庆西门外办夜校,理由是西门外织染等作坊较多,大约有机织户400家,织布机1000余台,多为家庭式小作坊,是工人比较集中的地方。权衡利弊之后,一些进步青年学生决定在西门外办工人政治夜校和文化补习班,后来统称为“工读夜校”;同时,还有一些青年学生选择城郊为贫苦农民的子弟办义务小学。
1919年9月,在安庆的安徽省学联组织帮助下,王步文(1898~1931,字伟模,安徽岳西人,安徽省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革命领导人之一)、许继慎(1901~1931,安徽六安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杰出将领、军事家)等进步学生则在怀宁“县学宫”(现安庆四中)兴办了一所“工读夜校”,把许多工人、店员、商贩、贫苦市民召集到这里,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还让他们逐渐接触到马列主义的思想。回到安徽进行革命活动的蔡晓舟(1885~1933,名辅,自号九瓜病僧,革命烈士,安徽合肥人),则在安庆与王步文等人主办《黎明周报》《安庆学生》和《洪水》等进步刊物,也相继创办了“工读夜校”“工商夜校”和“义务小学”,以报刊、学校为阵地,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进步青年的影响下,信仰马列主义的工人日益增多。“工读夜校”既提高了工人的斗争觉悟,同时也让进步青年自身得到了教育,这就从思想上、组织上为在怀宁县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中共支部、成立工会,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1921 年春天,在上海、湖南等地先后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影响和推动下,安庆部分先进青年在怀宁“县学宫”,召开筹建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会议,蔡晓舟主持筹备会,另一个从南京来的刘天予(又名刘著良)作报告。会上,大家学习蔡晓舟从上海带来的《团章》和一些进步刊物,讨论建立团组织的筹备工作,并决定4月开会建团。参加会议的多为安徽省学联的骨干,其中有会长方乐周、副会长童汉璋、秘书宋伟年等20多人。
1921年4月,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称为“菱湖会议”),在安庆菱湖公园茶社旁召开。出席会议的人员以安庆籍和六安籍青年为多,安庆青年有王步文、皮言智、余大化、张友鸾、濮德治等;六安青年有许继慎、杨滩泉、韦素园等;还有霍山青年舒传贤、英山青年彭干臣、庐江青年周新民等,大约 50 人左右。会上,研究了团的工作,学习了《团章》,隆重宣布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在会议进行过程中,正好有一个密探在茶社喝茶,见这么多学生在开会,心中生疑,立即报告国民军政府,很快就有军警 20 多人前来搜捕。由于事先得到一位茶房工人的报告,会议宣布提前散会,军警赶到时,参加会议的同志已经分头疏散完毕,没有遭到损失。
由于怀宁“工读夜校”为广大工人阶级点亮了思想启蒙的“明灯”,在社会上引起了一些知名人士的高度关注。1921 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来到怀宁县城,考察进步学生在西门外、县学宫、府学官开办的“义务小学”和“工读夜校”,了解到为店员、学徒、工人及其子女补习文化的效果,以及开展对穷苦人的教育情况,并摸索到一些平民识字教育经验。1924 年 10 月,陶行知在《中华教育界》第14卷第4期发表《平民教育概论》,他说:“‘五四’以后,学生由爱国运动进而从事社会服务,教导人民,自动开设的平民学校遍地都是。虽办法不无流弊,却能引起我们对于平民教育改善的兴味。”(钱续坤 何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