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讲座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可谓‘干货’满满。”近日,宿州市总工会在市委党校举办的一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和工会工作知识讲座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点赞”。该讲座不仅从四个维度阐述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内容和举措、做法和成效、思路和打算,还为下一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绘就了精准的“路线图”。
事实上,这仅是宿州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取得积极成效的一个缩影。自 2018 年 11 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宿州市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来,宿州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建设、创新产业工人发展制度、构建产业工人技能体系、强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支撑保障等多方面改革举措,积极谋划、扎实推进,让产业工人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
强组织 实举措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党和国家一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深化改革总蓝图的重要一环。因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成立了由市委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市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市协调小组”)。
六年来,宿州市先后召开市协调小组工作部署会、工作推进会及市协调小组办公室工作会议、工作调度会等,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评估、试点等工作也先后被列为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年度工作要点。市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结合部门职能和任务分工,强化工作责任,落实重点举 措 。 市 协 调小 组 下 设“ 一 办六 组 ”,即 办 公室、党建引领组、政 策 宣 传 组 、技 能提升组、劳动竞赛组、职业教育组、经费保障组。市总工会不仅履行市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部门职责,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推进改革任务落实,还在内部建立五个工作专班,即综合协调专班、政策宣传专班、素质提升专班、网络平台专班、权益保障专班,明确各组职责分工,对接服务成员单位职责,强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进力。
在组织领导持续加强的基础上,宿州市还逐步完善政策举措。“六年来,我市不断加强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围绕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重点改革任务,市协调小组印发了《宿州市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要点》《关于加强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的通知》等文件。”据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等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意见方案和措施办法。市委、市政府及市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出台改革配套文件 30 余个,初步形成了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1+N”制度体系。
抓学习 强引领
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生动的事例……今年 6月 20 日,全国劳动模范马盼盼、省劳动模范刘惠贞在市总工会的组织安排下来到安徽华电宿州发电有限公司,同这里的产业工人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悟。她们爱岗敬业、不怕困难、埋头苦干、勇于奉献的劳动故事给产业工人带去了一场思想的淬炼和精神的洗礼。
“2020 年 8 月,我们组建起安徽首个市级‘劳模宣讲团’;2021 年 3 月,我们在全省率先成立‘职工宣讲团’,广泛开展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网络‘六进’活动,累计举办系列宣讲报告会 800 余场次,进一步加强产业工人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领,广泛宣传劳模先进典型,全力奏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主旋律。”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此外,宿州市注重加强教育引导和政治吸纳,不断增强党在产业工人队伍中的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坚持不懈抓好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组织近 2000 个企业党组织开展“午餐党课”“工间宣讲”“红色观影”等活动近 2 万次;落实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对包括产业工人党员在内的各领域党员分批分类开展培训,引导产业工人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大力实施“双培三帮带”活动,深入开展“找出一批、发展一批、输入一批”专项行动,真正把技术骨干、技术能手、优秀工人吸收到党的组织中来。记者从市委组织部处获得这样一组数据:市委组织部每年对产业工人发展党员工作给予适当政策倾斜,按照年度发展党员计划指标10%左右的比例,指导各地落实产业工人发展党员工作任务。
树典型 畅通道
廖志斌是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宿州供电公司超特高压运维班班长。扎根电力生产一线 20 余年来,他从一名“门外汉”蜕变为“技术大拿”,累计巡视输电线路10万余公里,消除重大隐患 600 余处,同时先后主持参与完成 40余项创新项目,拥有国家专利 23 项,发表科技论文 26 篇。立足岗位、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钉钉子精神不仅让他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还成为了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工会十八大代表。
在宿州,像廖志斌这样从一名普通职工成长为先进典型的产业工人还有很多。正如廖志斌所说,“这些年,我只是在本职岗位上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而已,可党和政府及工会组织却给予我诸多荣誉和褒奖,这不仅是各级领导和同志们对我工作的认可,还是他们对我极大的鼓励。”
六年来,在宿州,产业工人的地位待遇进一步提高,保障产业工人地位的制度也更加健全,产业工人在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中的数量、比例均有所提高。
同时,产业工人的发展通道也得到进一步畅通,工程技术领域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被打通,技能评价提质扩面行动全面实施,用人单位自主评价权逐步扩大,一大批产业工人先进典型因此脱颖而出——2020年,3名优秀产业工人代表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占宿州市受表彰人数的75%;2022年,宿州市受表彰的省劳动模范中有21名产业工人,占比为53.8%。
此外,产业工人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截至目前,宿州市劳动模范中产业工人共 148 人,占总人数的 20%以上。”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市市级及以上劳模创新工作室81所,其中全国劳模创新工作室1所、长三角地区劳模创新工作室 1 所、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 7 所、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72所。
培沃土 育人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如何把宿州建设成为有活力、有吸引力、有凝聚力的产业工人聚集地之一,确保产业工人“引得来”“留得下”“干得好”?宿州市坚持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全面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推动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搭建产业工人技能培训、管理服务平台,着力提升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
在搭建平台引人才方面,市委研究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 奋力打造高水平人才生态和人才创新高地的实施意见》,实施“人才归宿”行动,聚焦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制造等十大重点产业,建立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和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优化人才服务平台,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产业工人来宿就业创业。
在暖心服务留人才方面,宿州市不仅建立党委(党组)负责同志带头联系专家人才制度,定期走访慰问,听取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还推进“人才驿站”建设,开发“人才码”、发放“优才卡”,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窗”,实现人才认定、待遇落实等服务“一站式”办理,同时强化人才安居保障,根据引进人才的层次,在购房、租房等方面分类给予补贴补助,让产业工人安心扎根、建功立业。以安徽三洲水利建设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持续提高产业工人薪酬与高技能人才待遇,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我们设置了高温津贴和野外施工津贴,同时让绩效和岗位工资向一线岗位倾斜、向艰苦岗位倾斜、向技能等级高的职位倾斜,使得一线产业工人薪酬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8%,增资幅度超过公司全员平均数。”安徽三洲水利建设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在多措并举育人才方面,宿州市聚焦做好产业工人队伍人才培育,实施“技工匠才提升计划”,鼓励企业在关键岗位设立“首席技师”,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劳动和技能竞赛,通过企业自培及企业委托专业培训机构开展培训等方式,加强对产业工人的技能培训。例如,近年来,在宿州高新区,劳动和技能竞赛高潮迭起、捷报频传,产业工人积极参与、奋勇争先——高新区工会组织佳力奇、和君纵达、东方果园、新亚电子等企业及重点在建项目工地广泛开展多层级、多工种竞赛,形成以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为基础、以劳动和技能竞赛为主体的良好机制,大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本报记者 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