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句承诺,他走遍了宣城市郎溪县姚村夏桥的每一个角落,辗转 40 余载只为给 21 名烈士“正名”。漫漫追寻路,一次次的申报,他用执着与坚守践行自己的诺言。他就是郎溪县人民法院退休干部臧永元。
泛黄的信纸,褪色的墨迹,在臧永元书桌上整齐地摆放着 100 多本笔记本。“这些笔记本是我的宝贝,也是我的财富。它们见证了我为烈士的‘正名’之路。”臧永元介绍道,这些材料中,有姚村赤卫队员详细情况介绍、知情人士的回忆录等。看着这些申报材料,臧永元回忆起了自己为烈士“正名”的漫漫追寻路。
背负嘱托 踏上“正名”之路
1930 年的夏天,郎溪姚村红旗猎猎,呐喊声声。农民赤卫队高举镰刀斧头,掀起一场暴动,创建了郎溪县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姚村苏维埃政府,这是姚村最鲜明的红色记忆。
“姚村有不少先辈在暴动中牺牲,我母亲是牺牲队员熊恩才的遗孀,我同母异父的三哥熊传富是他的遗腹子。”1979 年,臧永元从部队转业回郎溪工作后,母亲多次嘱咐其帮熊恩才申报烈士身份,臧永元这才发现,被当地群众视为楷模的革命先辈们,却一直没被认定为烈士。
“烈士不应该被忘记,历史应当铭记。”怀着对母亲许下的承诺,对革命先辈的敬意,臧永元做出了一个决定:不管过去多少年,都要为牺牲的姚村赤卫队员“正名”!自此,臧永元踏上了为烈士“正名”的追寻之路,而这条路,一走就是 40 余载。
几经周折 8 位烈士终得“正名”
为烈士“正名”,首先要确定所有牺牲的姚村赤卫队员的姓名。臧永元发现,可供利用的资料十分之少,他只能利用周末时间四处走访调查。根据母亲的回忆,他走遍了姚村夏桥的每一个角落,先后找到了 60 多名知情人,最终确认了家乡有 21 人参加赤卫队,在姚村暴动中牺牲。
1981 年,臧永元将调查收集到的 21 人的材料上报到郎溪县民政局和省民政厅。然而因为缺少认定资料,第一次申报并没有成功。2001 年退休之后,臧永元更是将全部精力放在追寻之路上。2011 年,臧永元完善相关材料后又进行了第二次申报,但由于年代太久远,依旧没能等到好消息。几次申报不成,再加上他2014 年患上了糖尿病和心脏病,先后做过 3 次搭桥手术,家人担心他的身体,纷纷劝导他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当年赤卫队员为了农民打天下,不怕流血牺牲,我为他们做这点事,无怨无悔,我必须坚持下去。”这是臧永元的心声,也是他的动力。他一遍遍到档案馆、纪念馆查阅史料,联系当地新四军后人,深挖历史细节。
2013 年,臧永元第三次先申报了当地党史资料记载较完整的 8 位赤卫队员。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 年 5月 20 日,省民政厅发出《关于同意追认陈建富等八名同志为烈士的批复》。在藏永元坚持不懈的努力下,8 位革命烈士终得“正名”。
40 年追寻 坚持“一个不能少”
完成母亲嘱托后的臧永元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他回忆道,得知这个好消息后,已是古稀老人的熊传富激动得泪流满面。看到这一幕后,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不能因为自家的事情解决了就放手不管,13位英雄的遗属们还在苦苦等待着好结果。”
“21 位烈士一个都不能少!”这是臧永元给自己、给烈士们的承诺。
之后的岁月里,臧永元继续为其他 13 位烈士奔走。2016 年至 2019 年,臧永元多次赴省民政厅、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咨询、完善相关认定。2021 年 5 月 21 日,郎溪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将最新收集的资料,上交到了上级部门。令人激动的是,当年 11 月 19 日,郎溪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终于收到了追认 13 位烈士的批复。
“我从 1979 年开始为参加姚村暴动烈士‘正名’的事情奔走,到 2021 年 11 月,21 名烈士追认全部批复完毕。”回顾申报之路,臧永元眼中泛起了泪花。
青山有幸埋忠骨,岁月从不负忠烈。跨越 40 余载,臧永元追寻的不仅仅是称号、荣誉,更是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和缅怀。如今,83 岁高龄的臧永元依然精神矍铄,他经常到姚村苏维埃政府旧址,为参观者讲解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同时,他还多次为郎溪县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讲授党课,弘扬革命精神。“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铭记历史,不忘初心,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臧永元说。
(胡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