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1-15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法院+工会”助力农民工讨薪

    摘要:“公司拖欠我们的工资,经过多次催要,仍未支付,拖欠工资金额约23万元,现在公司及负责人都无法联系到,请求法院判决执行”。2023年11月3日,陆某等47名农民工在阜南县人民法院反映公司欠薪问题。阜南县

  • 安徽一公司承建项目获公路行业最高荣誉

    摘要:本报讯近日,从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传来消息:由安徽开源路桥有限公司承建的荣乌高速公路新线京台高速至京港澳高速段项目获评中国公路行业最高质量奖——李春奖。李春奖得名于隋朝设计建造赵州桥的著名工匠李春,该

  • 摘要:1月9日,芜湖市繁昌区繁阳镇马厂村,施工人员正在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工地上进行灌排沟渠整治施工作业,本项目对繁阳镇境内缸窑村、茶山村、马厂村共4000亩粮食生产功能区进行集中连片改造。王玉实/摄

  • 摘要:新年伊始,农民抢抓农时,积极培育蔬菜、瓜果秧苗,为农业生产提供种苗保障,温室大棚内生机勃勃,一派繁忙。1月9日,在亳州市谯城区张店乡年丰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在温室大棚内嫁接西瓜苗。刘勤利刘松年

  • 摘要:1月6日,在阜阳市颍东区袁寨镇北照村花菇种植基地内,村民正在采摘花菇。时下,当地种植的34个大棚花菇陆续迎来采摘期,村民抢抓晴好天气加紧采摘、分拣、包装,供应市场。宿飞/摄

  • 首届“合肥公安榜样”颁奖典礼举行

    摘要:本报讯1月10日警察节当天,合肥市公安机关举办庆祝2024年中国人民警察节暨首届“合肥公安榜样”颁奖典礼。本次颁奖典礼共分为“开拓创新”“公正执法”“情暖万家”“忠诚最美”四个篇章,刘跃、程伟等12名

  • 有机芦笋成为大都市的“抢手货”

    摘要:春节将至,被誉为“蔬菜之王”的芦笋进入旺盛生长期。2024年1月11日,在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安徽心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芦笋种植基地里,成片的芦笋青翠欲滴,长势喜人,在家门口,村民们转身成“农业工人”,在

  • 情系农民工温暖回家路

    摘要:本报讯1月12日,“春运”订票第一天,中铁上海工程局合肥轨道交通8号线项目部组织爱心志愿者,通过12306网站、12306手机App等方式为参与项目建设的农民工订购返乡火车票,为大家提供暖心服务,获得

  • 春运火车票1月12日开售,12306推出学生、务工人员专区

    摘要:本报讯1月26日,2024年春运大幕将正式拉开。据铁路12306App显示,春运第一天的火车票在1月12日开售,除夕火车票将在1月26日预售。为了方便旅客购票,铁路12306App近期密集上线了多项新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机芦笋成为大都市的“抢手货”

   期次:第8247期   

春节将至,被誉为“蔬菜之王”的芦笋进入旺盛生长期。2024 年 1 月 11 日,在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安徽心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芦笋种植基地里,成片的芦笋青翠欲滴,长势喜人,在家门口,村民们转身成“农业工人”,在冬日清晨的料峭中,开始了一天的采收工作。

在分拣车间,农业工人们将新鲜的芦笋进行分拣、裁切、打包、装箱……忙得不亦乐乎。这些有机芦笋,将被运到一线城市销售。

“石牌镇的生态环境好、土质好,非常适合有机芦笋的种植。我们采用有机肥种植,不喷农药,营养价值高。春节马上要到了,这几天来我这儿订芦笋的客商络绎不绝。”公司总经理汪信平的业务电话响个不停,他喜不自禁,“确实‘很抢手’,产量满足不了所有的需求。但您放心,您预定的这一批准时发货!”

当天下午,一辆物流货车停在分拣车间外等待装货,几个小时后,这批 4000 斤芦笋就会出现在杭州各大超市门店,香飘市民餐桌。石牌芦笋广受消费者喜爱,行销上海、杭州、广州、成都等大中城市。

芦笋又名石刁柏,是世界十大名贵蔬菜之一。以食其嫩茎为主,一次栽培,一般连续采收10至15年,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且芦笋全身是宝,除了卖鲜笋,笋枝可以做成笋汁、笋干和罐头,枝叶可以做茶,也可以作饲料。

“过去芦笋大多被制成罐头销往国外,如今随着国内市场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吃芦笋的人也越来越多,推升了芦笋价格。上海、杭州等大城市需求量非常大,年均市场价在每公斤15元左右。”汪信平介绍道,“我们芦笋种植基地有5个连栋棚、8个温室棚及138个单体棚,占地300亩。虽然芦笋的价格在不同的季节价格有波动,但是总体价格较高,我们公司年产值近500万元。”

2023 年,石牌镇引进安徽心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000余万元,采用智能温控、智能监测等智慧种植方式,同时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智能滴灌,配备了可溯源系统。“接下来,我们还将配套建设‘芦笋科研中心’,为与芦笋产业链相关的一系列技术的研发提供场所和设施。”汪信平透露,该项目还将在怀宁县实施芦笋“百村万亩”计划,建设一个芦笋“产学研用”结合示范基地,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檀志扬 潘庆谊)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