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份荣誉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中,我一直致力于机床维修领域的技术提升和创新发展,为我们的高端数控机床产业不再受制于人的目标努力。这个奖项不仅是对我工作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我未来工作的鞭策和鼓励。”近日,刚刚荣获安徽工匠2023 年度人物的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首席技师何振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从业三十余载,何振华就像一颗钉子,牢牢扎根在设备维修改造一线,持续解决高精度数控设备的疑难杂症与技术改造,攻坚克难、锐意创新,以精湛一流的技术护航一艘艘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执着专注,做优秀的设备“医生”
1988年,18岁的何振华考入安庆船舶技校,命运的齿轮转动,他的人生与机械维修从此紧紧相连。一路走来,何振华在专业上孜孜以求,在工作中精益求精,立志用一生做一名优秀的设备“医生”。
刚进入公司时,何振华对设备知之甚少,只能跟在师傅后面边干边学,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找书看、找人问。何振华回忆道:“我到现在还记得刚进厂那年夏天特别热,又没有电风扇,我就穿个大裤衩、光着上半身、拿个蒲扇,看书学习,经常一看就看到深夜,也没觉着累。就这样在干中学、学中干,因为对这一行比较热爱并且有兴趣,我就一直坚持了下来。”
作为一名维修工,保障一线生产安全是何振华每天最大的事。有一次,一台 70 年代的外圆磨床突发砂轮退刀空行程过大故障,这台机床承担着发动机凸轮轴外圆磨削的重要工序,当时公司没有可替代的设备以供使用,船东又催着发货,形势十分紧迫。得知情况后,何振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查看,经过排查发现是导轨毛细管节流器部分损坏堵塞造成砂轮架静压压力波动较大,但公司没有这种毛细管节流器备件。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何振华想到可以尝试用注射器针头替代。经过计算测量,一种孔径是 0.3mm 的注射器针头符合替代要求,公司紧急采购了 10 只针头更换掉损坏的毛细管,机床终于恢复正常使用。
为了能更快地分析出故障原因,每次故障解决后,何振华都会记下故障原因,便于之后遇到同类故障问题时进行参考,这一记就是三十余年。“一开始我跟着师傅学习,每次遇到同样的故障问题时,我就想我能不能用笔把它记下来,通过记这个故障,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何振华说道。
躬身钻研,突破“卡脖子”难题
近年来,公司引进了大量进口设备,何振华也从最初的维修新手蜕变成了维修骨干。保障这些进口设备顺利运转,就是他的新功课。为了尽快掌握先进的维修方法,何振华不断自学各类数控设备的机电原理知识,努力掌握当今数控设备领域新技术,先后完成数十台重型数控设备的搬迁安装调试、技术改造及大修工作。他还设计制作了各类拆装工装,完成多台大型精密机床主轴项修和进口设备专用附件头的改造,平均每年能为公司节约设备维修改造资金近50万元。
2020 年公司新投入使用的德国科堡数控龙门加工中心附件镗铣头突发故障,经确认为弧齿锥齿轮损坏,外方坚信我们没有能力自主修复,有偿维修报价最低 3 万欧元。由于疫情影响维修周期需三个月以上,而公司生产部门急需使用该附件头加工发动机机架。何振华主动承担起该附件头的修理调试工作,在外方拒绝提供详细装配图的情况下,他通过多方查阅图纸资料,细致分析测量,自行论证,并多次推倒重来,最终完成了弧齿锥齿轮的自制。经过加班加点用两周时间完成几百个零件的装配和后期调试工作,经实际运行试验,各项精度指标达到科堡公司出厂标准。
“通过这件事,我觉得他外国人能做的能干的,我能比他们干得更好。”何振华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不断探索进口设备的结构原理,积极策划部分维修备件的国产化替代,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故障排除技术方案,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国外技术配件“卡脖子”问题,故障排除时间缩短了一倍以上,有力保障了船舶柴油机的加工质量和设备长周期安全可靠运行。
言传身教,积极践行工匠精神
谈及技能传承时,何振华说:“我经常跟我的徒弟们说,干我们这一行要稳得住、坐得住,多去学习,要细心、专心,精雕细琢,还要懂得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每台设备发挥最大价值。”
作为师傅,何振华把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与方法整理成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他精心编写了《数控机床机械结构故障诊断与维修》、《数控机床主轴结构与调整》等培训教材,结合实际案例,先后多次为公司及安徽省高技能人才培训班授课,培训人数达 300 多人次,所带学员多次获得省市级技能大赛钳工比赛的好成绩,亲授的徒弟均成为维修骨干,其中两位已晋升为高级技师。
针对公司内数控设备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能力不足问题,何振华带头创建安庆市“何振华技能大师工作室”,整理自己几十年来在数控设备上的维修心得体会和经验总结,言传身教,带徒授艺。
三十余载如一日,热血汗水铸就数控尖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这份荣誉为鞭策,不断学习完善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开拓新思路,努力让我们国家的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发展不再受制于国外。这也是我退休前的目标,我希望能把它完成好。”何振华满怀激情地说道。现在,作为一名首席技师,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工匠精神,为我国船舶工业的高质量发展而辛勤耕耘。
(本报记者 刘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