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每次听到这首歌,我都会想起家乡的滁河干渠。
因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人们多熟悉滁州,却很少有人知道合肥有一条同样以“滁”命名的河流——滁河干渠。作为淠史杭灌区的一部分,滁河干渠从大别山区的六安逶迤东下,直到滁州汇入长江。
20 世纪 70 年代初,我还是一牧童,滁河岸上常见云帆高挂的运输船队和岸上的纤夫、不停从船上跳上跳下的鸬鹚;后来,帆船渐渐变成了“小火轮”,船上妇女在船边淘米洗菜和孩子在船上嬉戏的情景,曾让我们满心好奇,真羡慕船上人家能乘船四处周游。滁河是我们儿时的乐园,特别是夏日,滁河水位大涨,我们揪住牛尾巴在滁河里游来游去,再后来,我们一个猛子扎下去就能轻松抵达对岸。
如果说江淮分水岭形如一条巨龙,那么滁河干渠渠身就位于龙脊之上。大河一路奔涌,有时两岸高悬,势如三峡;有时河面等高于河堤,又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意味。每年四月中下旬,滁河干渠两岸茂密的刺槐花香四溢,蜿蜒起伏于江淮丘陵的滁河美如百里“合肥版漓江”。
合肥老辈人总好说起“扒排河”“抬大土”的故事,这里说的“排河”,不是肥西县的“派河”,而是说的滁河干渠合肥段。之所以称“排河”,或许是淠河的音念白了,再或是与“横排头”有关。“横排头”是淠河总干渠渠首,同时也是滁河干渠之源。“扒排河”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无数合肥民工自带干粮和农具,日夜奋战在工地上。
长大以后,我才知道,正是因为这条运河,一代伟人毛泽东,竟也与小小的地名“将军岭”联系起来。
1953 年 2 月,毛主席巡视长江中下游各省,20 日晚 9 点多钟,毛主席乘坐的洛阳号,在安庆江面中心停泊。毛主席派随行人员让时任中共安庆地委书记的傅大章到舰上去。毛主席问傅大章:“淮河的水位比长江高多少?要不要把合肥附近的将军岭切开,在洪水季节把淮河的水调一部分到长江来,以减轻淮河下游的压力?”1959 年,淠史杭工程开工,在十多万治水大军打开大潜山总干的同时,与新民坝衔接的滁河干渠动工了。这一工程的启动,撇开原来的南淝河,改道由将军岭街北的黄冲建闸,开渠穿越江淮分水岭,沟通淮河与长江,可通行百吨级机动船舶。
合肥将军岭,地处江淮分水岭。翻开安徽省地形图,便可看到:流入巢湖(再入长江)的南肥河(古亦称施水)与流入淮河的东肥河均发源于合肥西北的江淮分水岭两侧,在肥西将军岭处,两河支流非常接近。
当年,秦始皇为了统一岭南,修建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如果说灵渠的开凿比较顺利,那么历史上,沟通江淮的努力却一波三折。
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在记述先秦时期水利工程时说:“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于吴,则三江五湖通衢。”肥水发源地将军岭在先秦时期正是楚之“东方”,地形上正如湘江和漓江源头的“灵渠”所在,最便于沟通江淮水系。所以很多史家认为《史记》所记楚国东方沟通江淮的水利工程应在将军岭。杨钧在 1958 年第一期《地理学报》发表的《巢肥运河》一文也提出,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先民就曾在将军岭开凿过沟通江淮的运河。他将其命名为“巢肥运河”,并认为“在某一历史时期,巢肥运河的重要性远过邗沟”。他还认为“巢肥运河”与古芍陂(今寿县安丰塘)工程有直接联系,是靠芍陂来调剂水量,保持通航的。
三国时,魏以合肥为重镇,肥水成为沟通江淮的重要通道。建安十四年(公元 209 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他在自己的故乡“谯”(今亳州)“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曹操大军沿淮、肥水路到合肥,是非经将军岭不可的。直到今天,合肥将军岭附近,还清晰可见被人称为“曹操河”的江淮古运河故道。古河道将军岭段,虽历 1800 年风雨,河面仍显宽阔,河埂最高处与河面落差达好几十米。然而继续东流至迄今仍存有曹操拴马石的鸡鸣山下,古河道却已成了一片稻田。传说当年曹操80万大军在此施工,白天挖通,凌晨公鸡一叫,这段河道又塌为平地。按今天的科学观点,这是遭遇了流沙地质。当年,主持修河的将军虽全力督办,仍无济于事,只好自刎复命。故此山名为“鸡鸣山”,此岭名唤“将军岭”。
一河通南北,江淮变通途。长江淮河的彻底沟通最终还是要在今天才能实现。2023年8月19日,作为引江济淮工程组成部分,按Ⅱ级航道建设,可通航 2000 吨级船舶的江淮运河九条集装箱航线开航,安徽阜阳港、合肥港、芜湖港与河南省周口港、淮滨港实现“五港联动”,江淮运河全面开航。9月16日,引江济淮安庆菜子湖线试运行,江淮运河航道全线开通试运行。这标志着长江与淮河牵手,形成纵贯皖豫苏三省、沟通淮河、巢湖、长江,平行于京杭运河的第二条南北向水运大动脉,其对于加强长三角与中原地区联系,塑造安徽“拥江达海”发展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放眼历史,如果把先秦至三国时期的“江淮古运河”(“曹操河”)、滁河干渠和作为引江济淮工程组成部分的江淮运河看成一个总体,那么这一工程可谓世界上时间跨度最长(逾两千年)、分三期施工的宏大历史工程。
饮水思源。走进位于六安市裕安区的横排头风景区,这里是淠史杭工程展览馆。放眼四望,徐向前元帅当年指挥的苏家埠战役纪念碑高高耸立,刘伯承元帅为淠河总干渠渠首横排头工程题词“丰收之源”赫然在目,一首郭沫若为淠史杭工程所作的诗映入眼帘:“排砂柝水分清浊,喜见源头造海洋。河道提高三十米,山冈增产万斤粮……”2023 年 2 月,横排头水利风景区成功入选国家级“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无论是旧日的苏家埠战役,还是解放后的淠史杭灌区、今日的江淮运河,都充分彰显了非比寻常的人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