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粼粼的率水河,像条玉带轻轻地串起沿岸的古村落。日前,随着一群情趣相同的文友,又一次来到那熟悉而陌生的村落——月潭,遁入村庄的深处。
时光的深处,记忆的宝匣,徐徐打开。
一
“好漂亮的一个村!”
那是 1979 年早春的一天,我和小舅沿率水而下,翻过佛子岭,渡过大商渡口,攀爬大商岭古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这个口子上,按规划要建个大型水库呢。”两岸峭壁如削,抵达“两山相揖,对峙如门”的石门处时,小舅指着那隘口说道。下面就是著名的月潭沍。
没想到的是,如今那规划中的水库,已由图纸变为现实,但坝址却不在石门处,而是十里之外的琳溪。
“到了,喏,那就是月潭村。”小舅指着不远处的村子说道。但见一个粉墙黛瓦马头墙的村落,就矗立在月潭沍畔,掩映在茂林修竹间,美轮美奂。
月潭是率水河畔名村,因石门出处的月潭沍形圆如月而得名。从对岸溪北岭上俯瞰,村子就像一片椭圆形的海棠叶,静静地泊在率水河畔,“柳堤鸣莺”“松石晴岚”“钓台烟雨”等月潭八景,镶嵌在这片山水之间。
我们家在上游,常听老人们说起月潭朱家的显赫,放排过月潭沍时的惊心动魄,还有那月潭沍捞金牛的传说。
作为朱姓聚族而居的村落,月潭有 900 多年历史。始迁祖朱兴于南宋淳熙年间迁入,与朱熹同宗,为“紫阳世家”,故历来崇尚朱子之学,诗书传家,名人辈出,城市规划学家朱自煊就是其中代表。
明清时期,月潭朱氏经商兴隆,财源广进,后衣锦还乡,大兴土木,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可惜太平天国时期的兵燹,让大多古迹付之一炬。
这里地处丘陵,阳光充沛,土地肥沃,良田纵横,人烟稠密,近2000人。原为月潭公社所在地,现为行政村,隶属于休宁南部重镇五城镇。
说实话,第一次进村,印象不佳。彼时老宅颇多,高墙林立,人烟鼎盛,房屋拥挤,但风流被雨打风吹去,已是破旧不堪,处处可见残垣断壁,如日落西山,美人迟暮。街道上只有两三家店铺苟延残喘着。
在水运时代,月潭是“宠儿”,在公路时代却是“弃儿”。多年来没有固定班车,去一趟颇费周折。但因我大姨嫁到月潭附近,因此40多年来经常去。来时,有时顺道到月潭转转,老房越来越少,新房杂乱无章,垃圾遍地,苍蝇乱飞,臭不可闻。村子寂寞,行人寥寥,多少年没啥改观,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提起月潭,许多人直摇头。
每一次来,我几乎都是一声叹息!
二
有几年没进月潭村了,这次走进,颇有“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之感。
这两年,和美乡村的建设,就像是一缕缕春风,吹皱了月潭的一河碧波,泛起了阵阵涟漪。
最明显的是人居环境的变化。街巷里随意转悠,地上几乎一尘不染,没有了乱堆乱放,没有了垃圾遍地,没有了污水横流。农家庭院里繁花似锦,蜜蜂在嗡嗡地鸣叫。
村中百年老店恒元店廊亭前,原本为一塘臭水,此时已变得碧波荡漾,还种上了荷花。虽说眼下刚抽出新叶,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景象已不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汪德军介绍道,目前全村已建起污水处理系统,污水管道通向家家户户,最终实现污水统一处理,不再随意流进率水河。为了把家乡装扮得更美,村民们纷纷捐款捐物,乡风变得文明了。
山水相映,水为灵,最养眼的是那沿河步道。这里原本杂草丛生,垃圾堆积,现在竟然建起了一条长达千余米、宽约一米的滨河绿道。石板铺就,高低屈曲,同时点缀了一些描写月潭的古诗词。河边那近百亩原生态河滩,在如今的徽州已不多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绿茵茵的小草,又容光焕发,几只牛儿在安静地吃着草。对岸的溪北村,房舍高低错落,自成韵味。步道两侧,数百年的板栗树、樟树、乌桕树等,新枝吐绿,篁竹丛丛。观景台上,摆设了石桌石凳,墙上点缀了些古诗词,颇显风雅。宁静、简约、散淡,漫步其间,养眼怡人,处处如画。
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月潭的碧波泛起了清歌。
三
文化是村落的灵魂,月潭人心中最引以为傲的,是他们的文化教育。
月潭教育曾经声名远扬。早在元代就办起书院,明清时期更是科甲蝉联。民国十年(1921年),有人在村中创办了志立小学,开一代风气之先。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月潭初中曾经是休宁乡村教育的翘楚,升学率居高不下。如今,月潭村还保留着教学点,有50多名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依然回荡在村庄上空。
月潭村文化积淀深厚。据《月潭朱氏族谱》记载,历代文武官有 58 人,乡试、会试登科者 205 人,在国子监读书的有200 多人。月潭旅外游子,始终不忘故乡。20 多年前,《黄山日报》原副总编朱世良先生,虽年过八旬,仍组织一班人马,耗时九年,在前人基础上,编撰成 30 多万字的《徽州月潭朱氏》,在2013 年正式出版。如今,先生虽已去世,但这笔文化遗产永世流传。
正是凭借着这些软实力,朱光明、汪灿华、朱柳芬等人的老宅,以及古桥、古井、古巷、古埠头等,2019 年,该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和美乡村建设中,村两委为彰显“古韵月潭,名师故里”特色,不搞大拆大建,利用废弃老材料,采取传统工艺修建,下足“绣花”功夫,每个角落、每一堵墙都精心设计,尽可能体现徽风古韵,对历史文化遗迹,修旧如旧。
建设的那些日子,镇村干部日夜奔波,风里来雨里去,不知花了多少心血。
村小学的那条古巷,就颇具文化气息。设计了“孔子传道授业解惑”、“劝学”、名师墙等墙绘。其中名师墙上介绍了十几位月潭名人名师,包括朱自煊教授等,还穿插了月潭的古诗、民谣、乡谚等。白墙黑字,古风悠然,是对乡村孩子最好的熏陶。还恢复月潭书院、月潭私塾等旧址,上面立有人物铜像,栩栩如生。
村中,我们还见到新建的力行亭。“这里原本是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统计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教授朱力行家的老宅,他们家已迁居外地多年,老宅年久失修,成为危房,十分危险。我们征得朱教授同意后,将危房拆除,为感谢朱教授无偿捐赠宅基地行为,我们就在原处,建了这座木质结构徽派仿古亭,美化周边环境,还特意命名为‘力行亭’。”五城镇镇长牛文霞向我们讲述了一段美丽的佳话。
上善若水,润物无声,却有力量。这些乡贤的德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月潭人努力向上,成长为参天大树。
月潭村就像是一口深井,随便走走,就能淘出许多故事,是徽州文化的生动体现。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民间文化生态的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因而弥足珍贵。
月潭,有山,有水,有文化,是新安山水中的一颗明珠。漫步村中,只见漫山新绿,碧波微泛,迸发着生机与希望。古老的月潭,唯有众人合力,才会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化“绿”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