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夏时节,温暖的暖温带季风拂过淮北平原,颍河、泉河两岸,碧绿的麦浪随风起伏,麦子已然抽穗灌浆,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对于安徽三宝棉纺针织投资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主任马晓飞来说,这个夏天同样是孕育着希望和丰收的季节。
他执着专注于纺织行业近三十年,他醉心于高科技纤维研发探索,在功能纺织材料领域开展关键技术和应用开发研究等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打破了西方国家在功能材料领域的垄断,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商品化,他参与研发的“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功能性纺织材料亮相北京冬奥会,成为北京冬奥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参与研发的南极科考队御寒服装,打破了美国 3M 公司对于高端极地防寒服的垄断。5月8日,记者走进位于界首市的安徽三宝棉纺针织投资有限公司见到了马晓飞。
起步:懵懵懂懂申请发明专利
1996年,马晓飞大学毕业了,他在浙江打工,干过会计,做过销售,上过生产线,2002 年他回到界首,进入安徽三宝棉纺针织投资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第一名大学生,先后做过办公室主任,担任过检验员、实验员。当时的安徽三宝棉纺针织投资有限公司只是一家拥有二三十人的小型棉纺织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适应市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马晓飞不断摸索着,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马晓飞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的第一个获得的授权发明专利是“立体防尘过滤罩”。马晓飞笑着对记者说道:“那时候对发明专利这个词是懵懵懂懂的,也不知道获得发明专利有啥用,只是听别人说,取得发明专利会有一些用处,于是就整理材料,撰写论文,向上面申请了。”
2014 年 9 月 17 日,他的第一个发明专利就这样“糊里糊涂”到手了。厂里的工人们听到了消息,看到马晓飞都竖起大拇指说“马工,牛!”马晓飞心底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些小发明,小创造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同时也提高了良品率,节约了生产成本,企业的利润率也得到了提升。马晓飞的发明创造不仅得到了工人们的赞扬,更得到公司领导层的大力支持,马晓飞的干劲更足了。
2012 年左右,随着国内纺织业产能过剩,竞争加剧,国内棉纺织产品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安徽三宝棉纺针织投资有限公司也与国内大多数棉纺织企业一样陷入困境,棉纺织产品全面陷入滞销。
马晓飞说:“真正的转机出现在2017年,在一场由界首市政府举办的‘院士专家界首行活动’中,公司领导和我见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一行。他们让我真正感受到科技创新的魅力和对工业产业的强大推动力。”
科技:新质生产力的强力助推器
在会谈中,俞建勇院士为马晓飞打开了视野,为安徽三宝棉纺针织投资有限公司未来发展定下了发展功能性纤维材料的路子,并提供保暖、发热、阻燃、抗菌等功能性纤维材料的最新科研成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开发。2017年12月,以俞建勇院士为首的院士工作站在该公司成立。
技术支持有了,但是要把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工业化产品并进行批量化、商业化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马晓飞说:“这种产品在国内尚无前例,因此生产设备都要量身定做,因此生产设备也是国内首台套。实验室环境相对单纯和理想化,在工业化生产中要达到实验室理化指标非常难,比如说,工业化生产的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原材料纯度、设备参数指标等都无法与实验室相提并论,这就需要在生产过程中不断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实验要一遍遍做,设备参数一点点调整,原料配比一点点试……在研发“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功能性纺织材料过程中,马晓飞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整整 6 个多月时间,产品终于稳定并达到量产标准。这期间的辛苦一言难尽。马晓飞说:“高科技产品的开发、量产必须一丝不苟,否则一个极细小的疏忽都会导致最终的产品不达标,成为废品。”他说道,在实验中,有一名实验员粗心大意,把其中一个参数的小数点点错了一位,导致结果出现误差,为了查出这个误差出现的原因,实验团队整整三天两夜,重复进行20多次实验,终于找出了错误原因,排除了隐患。
在这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下,“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功能性纺织材料顺利投产,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技术空白,打破了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垄断。马晓飞说:“与美国 3M 公司的同类产品相比,在同样克重的情况下,我们的产品保暖指数超过 3M 公司的30%,价格是美国3M公司的五分之一!”
北京冬奥会组委会、中国南极科考队在使用了该公司的产品后,纷纷给他们发来感谢信。“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功能性纺织材料一炮打响!
除此之外,在疫情期间,安徽三宝棉纺针织投资有限公司以抗菌纤维材料技术为依托,创新设计M99 口罩,与传统 N97 口罩相比,抗菌抗病毒效果大 幅 提 高 且 可 以 反 复 使用,保质期长达 5 年,有力支援了全国人民抗击疫情。以阻燃纤维材料为依托,开发出抗热阻燃纤维,成功应用到消防服、火箭抗热阻燃罩等民用、军用领域。透气保暖纤维材料被应用到军队被服、军靴等领域。据了解,2021 年该公司产值达到 2000 万元,2022 年达到 4000 万元,2023年达到 7000 万元,2024 年预计将突破 1 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从传统棉纺织企业到高科技纤维生产企业,安徽三宝棉纺针织投资有限公司顺风起飞。马晓飞被聘为企业首席技师,开设技能大师工作室,2023 年该工作室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他先后获得国家授权专利 153 项,其中发明专利 81 项,制定行业标准 1 项,团体标准 2 项,主持编写企业标准 13 项,发表论文 8 篇,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安徽省专利金奖、优秀奖,纺织企业军民两用技术优秀创新成果奖等诸多荣誉。他本人由于技术精湛、业绩成果突出,先后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技术能手、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技能大奖、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安徽省江淮杰出工匠、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人才等。
大师工作室:人才辈出
相对于取得的成绩,马晓飞更注重人才的梯队培养,他说:“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完备的人才队伍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高等级技能人才在各个生产环节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良品率,发展创新产品生产技术,对于企业来说不可或缺。”在“马晓飞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带动下,安徽三宝棉纺针织投资有限公司的技能人才储备梯队渐次成型。2022年“吉祥三宝高科纺织有限公司荣小瑛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评为阜阳市技能大师工作室。荣小瑛说道,在公司开发“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功能性纺织材料时,由于设备是全国首台套投入使用,大家都没有相关操作经验,公司在试产阶段出来的产品屡屡不合格,废品堆了半个车间,这时候大家都崩溃了,认为按照专家设定的产品指标“要薄、要轻、要保暖、要蓬松”,有些指标自相矛盾,根本不可能达到。马晓飞带领团队不断调整原料配比、调试设备参数,沟通相关专家,带领大家持之以恒。硬是靠着坚持和韧性,顺利实现了量产。
该公司职工刘圆圆原来是一家纺纱厂的挡车工,后来企业经营难以为继成了一名下岗职工,2012年她加入安徽三宝棉纺针织投资有限公司,经过培训后成为一名实验员。刘圆圆深有感触地说道:“马总耐心、细致、坚持,在工作中不断给我指导,让我从一名一线纺纱女工成为一名技术人员。”她说,在企业生产“21包抗严寒消防员阻燃隔热絮片”项目的试验中,产品要在260摄氏度下不变色、不变形,但是实验阶段屡屡不过关,马晓飞带领团队不断尝试,手把手地教,经过很长时间才成功定型生产。
“现在我已经拿到了高级技工证书,目前报考了成人大专,到明年就能拿到毕业证书了。”刘圆圆高兴地说道。
截至目前,在“马晓飞国家级技能工作室”的带动下,已经培养了一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高级技工160多人,这些高级技能人才活跃在企业生产的各条战线,发挥了创新型、技能型工人巨大作用,推动企业进入良性循环、高速发展的轨道。
阜阳市总工会副主席王玲玲感慨地说道:“马晓飞是新时期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工人的代表,他们顺应新时代要求,不断学习,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崇尚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执着专注于本岗本业,对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在创新中求发展,追求卓越,敢于挑战科技难点,解决国内卡脖子技术问题,是新时期产业工人中值得学习的榜样。”(本报记者 张恩杰)
记者手记:
改革开放、产业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传统棉纺织产业来说显得生死攸关。时势造就英雄,时代推动着以马晓飞为代表的新时代产业工人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站立在时代的潮头,敢为人先。马晓飞等率先对接高校、高科技研究机构,把高科技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以短短五年时间,就让企业实现了从传统棉纺织企业向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转变,成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不但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打破了国外先进国家的技术垄断,同时也使传统产业焕发了生机,实现了转型升级,推动了国家产业转型和进步,为传统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