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三线军工博物馆,坐落在霍山县诸佛庵镇刘家冲,原红星机械厂厂房内。这里群山迤逶峻峭,青山披翠竹,山涧响溪水,百鸟争和鸣,丽日沐大地,环境幽静,如入世外桃源。
博物馆静卧在山坳里的一块平地上。远望博物馆,一座巨大的炮弹模型建筑矗立在院子中央,它是馆内的主题雕塑。旁边建有与炮弹雕塑平行的红色钢结构旋转楼梯,共有六层,盘旋而上,顶端搭了一个天桥,连接楼梯与炮弹顶端。展馆的走廊外面,镶着一个巨大的镂空钢结构红五星,寓意红星机械厂。
红星机械厂始建于1965年,当时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提出了抓紧搞好“三线”建设的意见。196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在全国建设“小三线”的决定。霍山地处大别山腹地,地貌特征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境内山势雄峻,谷深坡陡,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为建三线厂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1964 年至1985年,中共中央华东局、南京军区和中共安徽省委按照“大分散,小集中”以及“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在霍山先后建设10家三线企事业单位。
其中诸佛庵镇先后建起皖西机械厂、皖西化工厂、红星机械厂、江北机械厂、皖西医院,占地总面积64万平方米,拥有干部职工 5460 人,随迁家属子女 16400 余人,成为霍山“小三线”建设之首。红星机械厂为军民结合型企业,坐落于诸佛庵镇刘家冲,工厂东临新店河,南邻狮子山,西邻小干涧,北邻印墩冲,占地面积418.7亩。20世纪70年代初期,这里开始大量生产炮弹等军品,并陆续装备部队。1986年,党中央提出国防工业要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军养民”之路,省政府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对省属小三线军工企业进行了调整。1993年1月工厂搬迁至合肥,2009 年,红星机械厂改制更名为安徽红星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红星机械厂搬迁后,留下的厂房现被改建为安徽三线博物馆。
遥想当年建设者们,能在这僻静的地方安营扎寨,为祖国军工企业默默地奉献,实在令人钦佩!
我伫立于一组雕塑面前凝思:当年在生产工具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建设者们携带家眷,来到这与世隔绝的穷乡僻壤,他们遇山辟路,开挖河道,铲平崎岖的岩石;他们不怕困难,把建筑材料从遥远的地方,搬运到这块土地上,建起了厂房,筑起了自己的住房。那段日子里,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山沟里,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硬是用血肉之躯撑起了隐蔽在大山里的“三线厂”,把自己的青春献给这片土地!
你看,展馆里,一台台原始的机器,静静地立在那里。那锈迹斑斑的车床,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喧嚣与繁忙景象。机器旁站着一位工人师傅的蜡像,他穿着灰色的工作服,正在聚精会神地用手操控着机械,凝神思索,双目紧盯机床,生怕出现任何差错,体现了工人阶级爱岗敬业的精神和高度负责的主人翁意识。
那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深深地吸引了我:头戴安全帽,手握铁镐、铁锤、钢钎的工人,他们身系安全绳,像蜘蛛侠一样,攀附在悬崖峭壁上。有的手扶钢钎,挥舞铁锤凿石;有的正在使
劲用铁锹凿石;有的弯腰查看峭壁上的石块,那些绳索横七竖八地散落在峭壁上,结成了一张网。他们奋力拼搏,我的耳畔仿佛听到了“叮叮当当”的凿石声,石块滚落下山的撞击声,看到了灰尘斗乱、烟雾弥漫的场景。
展馆里,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一件件历史遗物的展示,一组组图片数字的诉说,一个个枪支炮弹的实物展示,让我从内心深处,钦佩那些奋战在“小三线”的建设者,是他们捍卫了人民的和平与幸福!
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他们那种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胸怀祖国,在困难中凤凰涅槃、在挫折中浴火重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宜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