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7-05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江苏阜宁巾帼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助企发展“推进器”

    摘要:“作为劳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助力企业发展是我的责任与担当。今后凡企业有需要,我一定随点随到。”这是阜宁县劳动模范、阜宁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姚爽日前在县总工会“巾帼劳模工匠、高校专家‘助企行’”微信群里的

  • 上海建工:冷暖”工程守护职工安康

    摘要:高温天气容易引发中暑,长期在户外工作的建筑工人尤其需要注意防护。日前,上海建工集团工会印发了《关于做好2024年夏季劳动保护和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所属单位工会要优化职工工作条件和

  • 6个小时5000万+,阜阳商厦晒夜宴成绩单!

    摘要:阜阳商厦近日举办的第六届夜宴优惠促销活动仅仅6个小时,实现销售额超5000万的战绩。6个小时销售额超5000万,这是什么概念?在百货商贸行业颓势尽显的情况下,阜阳商厦为何能逆流而上,大获成功?经过跟踪

  • 每一站,都充满爱

    摘要:日前,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总工会在工商银行工会驿站、电信公司海螺街工会驿站和昌文路工会驿站开展了“工会驿站惠真情”主题活动,为外卖小哥、快递员、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送上礼包,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关爱。像这样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良策献到企把技术传到人把服务送上门

江苏阜宁巾帼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助企发展“推进器”

   期次:第8365期   

“作为劳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助力企业发展是我的责任与担当。今后凡企业有需要,我一定随点随到。”这是阜宁县劳动模范、阜宁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姚爽日前在县总工会“巾帼劳模工匠、高校专家‘助企行’”微信群里的留言。她的表态,说出了阜宁各级巾帼劳模工匠的共同心声。

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总工会充分发挥巾帼劳模、五一巾帼标兵的示范引领作用,将创新工作室建设作为弘扬劳动精神、赋能职工成长、助力企业发展的主抓手,每年选树一批不同类型的典型进行重点培植,由劳模工匠担纲领衔,团队成员密切合作,使工作室由“一人冠名”向“众星攒月”转变,由“单打独斗”向“团队攻坚”拓展,逐步实现从“0”到“1”、从“1”到“N”的聚变。

在创建中,阜宁县总工会坚持“六有”(有工作室标牌、有场地经费、有领军人物、有创新团队、有工作制度、有课题成果)标准,并主动争取党政领导的支持,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组织、劳模领衔、广大职工踊跃参与的创建格局,努力将其打造成人才培育的“孵化器”、助力企业发展的“推进器”。

全国劳模吴红梅是江苏荣威娱乐用品有限公司的一名女工。她15年来勤勉敬业,在平凡中创造精彩,在奋斗中成就梦想。县总工会借助荣威公司资源优势,发挥工会自身潜能,在最短时间内打造出一个高规格的流水线上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将吴红梅的劳模事迹从“幕后”搬到“台前”,让职工看得见、学得上。如今,她的创新工作室已成为弘扬劳模精神的“实境地”和“传帮带”的活教材。她带出 103 名徒弟的典型事迹已成为职工砥砺奋进的“时代样本”,引领全公司 1300 余名员工建功立业。

毕业于江苏理工学院的姚爽,2012 年到阜宁中等专业学校应聘后,执教电子线路和光伏技术应用两门专业课程。在平凡的岗位上她激情满满,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她和她的创新团队成员每年带领 100 多名学生到阿特斯、协鑫光伏等企业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习,每年两次到光伏产业园调研,为企业献计献策,帮企业解决技术性难题;她教过的许多学生已经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技术能手,为助力企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创建于 2020 年 8 月的灵氟隆新材料科技江苏有限公司“陈迎妹劳模创新工作室”,在阜宁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迎妺的领军下,始终致力于对企业职工特别是女职工开展技术传帮带,每年有8—10人获得技术等级证书,每年都有1—2项发明专利问世。她充分调动工作室8名骨干成员的积极性,围绕多个创新课题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实现了单机增效、人均增效,提高了成品率。

阜宁县劳动模范、江苏恒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正香,作为全县 110 多家滤料产业上游单位的“头雁”,时刻把服务同行企业的责任担在肩上。她先后与南通大学、青岛大学、东北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为企业培养了一批高精尖特人才。工作室创新团队在满足自身新技术攻关、产品更新换代的同时,主动为一批下游企业提供常态化技术协作服务,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评为“第四届中国产业纺织品行业领军人物”。

此外,盐城市劳动模范崔丽丽、范付荣,阜宁县劳动模范王龙娟、戚梅琴,市(县)五一巾帼标兵叶春鸣、陈昶等一批巾帼典型,都在不同岗位上敬业奉献,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企业振兴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他们所创建的巾帼劳模、五一巾帼标兵创新工作室的“孵化器”效应凸显,由此催生出各类技能型人才 720 余人,每年研发的创新成果达20多项。

(江苏工人报记者 刘蕾蕾 通讯员 林会 郑青青 周永祥)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