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7-15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农民工免费上大学给了阳光就灿烂

    摘要:“如果没有报名参加农民工免费上大学,我可能还是流水线上的一名普通工人。”聂宗鑫是合肥工会“农民工免费上大学”活动2017届毕业生。2014年,聂宗鑫通过成人高考获得了合肥市职工大学“农民工免费上大学”

  • 滁州:应急演练筑牢汛期安全防线

    摘要:随着汛期来临,7月12日,在滁州市池河明光段,滁州市明光蓝天救援队、电力应急保障队围绕水域救援、电力应急保障、翻舟自救等项目进行演练,以增强防汛应急处置和水上抢险救灾能力。宋卫星吕凌波/摄影报道

  • 我省交通公路部门全力开展受灾公路抢修保通工作

    摘要:本报讯7月14日,记者从省交通厅获悉,今年6月入汛以来,我省淮河以南地区普降暴雨,特别是黄山、宣城、池州、安庆等地遭遇罕见特大暴雨侵袭,公路、桥涵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公路水

  • 庐江:稻禾渐熟田园美

    摘要:7月12日,无人机航拍镜头下,在合肥市庐江县龙桥镇高山村,田野里大片即将成熟的早稻和正在茁壮生长的中稻,与弯曲的田塍、白墙红瓦绿树的村庄、葱翠的山岭以及雨后涌动的云雾交相辉映,错落有致,在丰沃的大地上

  • 匠心助企劳模先行

    摘要:7月的黄山“热度不减”,户外温度高达36摄氏度,而在省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现场,同样气氛热烈,六位地质行业的劳模工匠专家相聚黄山,重点围绕钻探工程、水工环地质等方面进行了技术讲解、答

  • 安徽:改革“改”出乡村振兴新气象

    摘要:农村改革蹄疾步稳,乡村振兴气象万千。农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社会治理不断加强、村民腰包越来越鼓……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我省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 民政部要求积极探索养老服务“互联网+监管”模式

    摘要:据新华网消息民政部要求积极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探索新技术运用,为养老服务监管赋能。这是记者7月13日从全国养老服务监管工作会议上获悉的。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监管政策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安全风险防范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徽:改革“改”出乡村振兴新气象

   期次:第8371期   

农村改革蹄疾步稳,乡村振兴气象万千。农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社会治理不断加强、村民腰包越来越鼓……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我省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主线,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等,勇当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排头兵,徐徐铺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改革之花开遍江淮大地

“又是一个丰收年!”2024年夏收时节,阜阳市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再次用科技兴农实现了“多种粮、种好粮”的田头心愿:百亩高产攻关示范田里,经省市专家组测产,最好的一块田亩产高达846.84公斤。

作为活跃在田头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徐淙祥的“丰收”离不开近年来深入实施的承包地“三权分置”的助力。“三权分置”即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之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从而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后,大型机械能进场了,良法更容易推广了,种粮效益就提升了。”徐淙祥捧着新麦笑着说。

作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承包地“三权分置”强化了对农户土地承包权的保护,有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在安徽,土地流转率近年来稳步提升,目前已经突破六成。适度规模经营也助力粮食产量稳步增加。数据显示,安徽的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去年粮食增产超过10亿斤。

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也是安徽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基础。在安徽最早一批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回忆说,“2015年领证时,我看到‘红本本’上标注了地块面积、划定了四至点,我把地流转出去不要找人担保了,也不怕日后找不见了,放心得很!”

改革之策助解发展之困

“我们在这里对村庄进行整体推介,希望能招募到乡村规划运营人才,让乡村活起来。”黄山市黟县农业农村水利局副局长程李星桦说。2023年10月底,他带着112个“村落”到上海,开展了一次特殊的招募,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以市场逻辑和资本力量推进乡村建设,这是黟县在发展中受阻而进行的模式探索。“以前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建设,政府的钱投进去了,但没有盘活村庄资产,导致投入越大,后期管理维护费用越高,反而增加了村集体的负担。”程李星桦表示,他们以村庄内闲置农房为突破口,全面摸排空心村、闲置连片农房、生态资源等资产,完成家底登记造册,再依托县“两山转化”数字平台,搭建县乡村三级运营公司,通过村庄挂网招商、集中宣介等方式,招揽人才盘活乡村闲置资源。

正在黟县西递镇叶村利源自然村开展特色文化村打造的程龙伟告诉记者,他们通过一个月时间摸清了村庄内的自然、文化、人力资源,根据实际确定将利源自然村打造成沉浸式研学旅游村,目前已吸引14名客商租赁该村24栋农房,同时他们流转了120亩农田和34亩荒山茶园,计划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田园综合体项目。

金融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活水”之源。如何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一些金融机构正在积极行动。

在小岗村,村民们对凤阳农村商业银行小岗乡村振兴支行已不再陌生。种粮大户程夕兵是这家银行的常客,2021 年以来,已累计贷款120万元,解了资金之“渴”。

改革之光照亮振兴新景

改革释放发展动能,乡村振兴迎来新景。民建中央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赵皖平说,40 多年前,小岗村掀起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如今面对许多新问题,改革创新的思维理念再次引领安徽在啃“硬骨头”、蹚“深水区”中推进乡村振兴。

在亳州市蒙城县岳坊镇戴尧村,一大早,村党总支书记戴同阳就忙着分配村民到不同的生产基地务工。近年来,该村积极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通过细分产业发展、参与社会治理等多种方式,依托村级党组织开展信用户评级。

“村民支持村里工作,有不少客商愿意到村里发展,目前村里已经聚集起包装厂、藕片场、预制菜厂、西瓜基地等。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的劳务公司每天根据基地用工需求和群众实际,分配村民务工场地。”戴同阳说,“村民收入稳定增加,村集体经济也得到壮大,村级党组织的向心力更强了。”

据安徽省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统计,2023年,安徽省持续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共清查核实集体资产2210亿元,通过拓宽资源发包、物业租赁、居间服务、投资入股等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实现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益达67.2亿元,开展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村达4836个,分红金额达10.8亿元,覆盖集体经济组织成员473万人。

依托生态和文化资源禀赋,安徽省多地因地制宜促进乡村产业快速发展。在六安市金寨县,800里的红岭公路犹如一条丝带缠绕在大别山间,既串起了红军广场、大湾村、梅山湖、立夏节起义旧址、斑竹园红色小镇等红色景点,也成为山区茶园发展茶文旅融合的“致富路”。“红绿融合”,为老区迎来八方游客,融出发展的新希望。(姜刚 水金辰 汪海月)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