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彭大魔、闫非执导,沈腾、马丽主演的电影《抓娃娃》一上映,票房就十分火爆,不少观众在朋友圈发文“笑着看完”,其中蕴藏着的“教育内卷”现象却引人深思。
影片讲述了西虹市富豪马成钢和妻子春兰为了儿子马继业的发展,煞费苦心,量身定制了一套“人生剧本”,成立了由知名教育家李老师领头,教师、厨师、医生等各职业代表组成的“成长团队”,打造了“破烂的院子、穷苦的家底”的原生家庭,从小给儿子灌输“读书改变命运”的思想,激励马继业在困境中成长。
马成钢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下家长们“教育内卷”的现象。大部分家长认为,普通家庭的子女,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获得成功,因此给孩子定制了一条“成长路线”,文化补习、艺术培养、体育类培训,孩子每一阶段都需要朝着家长所定的目标前行。还有不少家长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成为父母梦想实现的“工具”,正如马成钢说的:“考上清华北大也是我曾经的梦想。”好在马成钢并没有像现实生活中的家长那样直接“鸡娃”,他重视并充分运用了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在“成长团队”的运作下,由李老师扮演奶奶,潜移默化中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由外教扮演偶遇的路人、菜贩,培养儿子的英语口语;由各学科教师扮演的邻居,在生活中为儿子传授知识……马继业很争气,意志坚定,成绩优异,朝着马成钢制定的目标前进。
影片中有两个细节很值得家长们学习。一是培养马继业的阅读兴趣。马成钢为了让儿子养成爱看书的习惯,专门设置了一个书店,定期为他更新书籍。马继业回家阅读的时候,全家人都会一起“看书”。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家长的陪伴,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会为孩子种下阅读的种子,让孩子受益无穷。二是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马成钢将全家一个月的生活费委托给儿子管理后,马继业购买了平板电脑玩游戏,后因平板电脑进水无法退钱导致家庭开支所剩无几。在马成钢的安抚下,马继业担起责任,通过捡塑料瓶卖钱弥补了家庭开销。未成年人金钱观的培养,是很多家庭的短板,不加以引导,会养成孩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不利于孩子正确“三观”的养成。因此,家长有必要让孩子知道“金钱需要通过劳动换来”的道理,通过实践,使他们养成合理用钱的习惯。在父母的干预下,进入高中的马继业发现,自己的人生似乎被操控了,他通过探索,最终得知了真相,第一年高考就放弃了父母的安排。次年高考,他以高分选择了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
人生不是剧本。诚然,孩子的成长如同一棵小树,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引导,在长弯的时候,父母可以适当育直,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子女身上。在成长的路上,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
(谢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