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金安工匠学院在六安市鹏飞职业培训学校揭牌成立。学院投用后,将聚焦六安市“5+1”主导产业,科学设置培训内容,以市场化为手段,创新多维度培养方式,通过“劳模工匠进校园”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职业技能竞赛劳动实践等活动,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体系,培养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据悉,近年来,为大力推动六安市“5+1”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全市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促进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精准对接六安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技能人才培养新途径,六安市以人社、教育、经信、工会等为主导、职业(技工)院校为核心、用人企业为骨干,组建六安市政校企技能人才培养联盟,为高质量发展汇才聚智。
共筑技能人才“蓄水池”
按照“产教融合、统筹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原则,六安市通过组建政校企技能人才培养联盟,建立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六安市总工会联合人社、教育、经信等部门印发《成立六安市政校企技能人才培养联盟的通知》,搭建 1 个政校企对接平台,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库和职校学生人才库 5 个信息库,组织校地合作座谈会42场。
为了更加精准定位培养人才,六安市分产业组建政校企技能人才培养联盟,全市各级人社部门、产业主管部门、工会、行业协会、成员学校和成员企业明确分工,合力推动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通过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培训、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实现行业资源与教育资源相互补充。
此外,六安市总工会协助开展毕业季校园招聘,依托“工会送岗位 乐业在江淮”就业援助行动,提前对接高职院校发布岗位需求,提高就业信息推送针对性和效率,举办六安市“工会送岗位 乐业在江淮”就业援助暨“人才安徽行”企业技能人才招聘会,筛选 100 多家企业参与招聘,提供4000 多个就业岗位,吸引 900 多名求职者应聘、咨询,为职业人才拓宽了就业空间。
通过联盟建设,六安市目前已形成政府、学校、企业三者良性互动机制,为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积蓄了力量。
建强产业工人“加油站”
工匠学院是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技术创新的基地,更是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孵化、展示、交流转化的平台和载体。建设工匠学院,不仅有利于加强技能人才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更能够带动地区和行业经济发展。六安市总工会联合各方资源,在职业(技工)院校及重点企业,建设适应发展需求的工匠学院,目前已建成六安工匠学院、霍邱工匠学院、霍山工匠学院、舒城工匠学院、金安工匠学院、裕安工匠学院、叶集工匠学院等7家工匠学院,特聘劳模工匠教师70余人,建立企业实训基地18家,共享劳模、工匠等人才资源。
根据企业岗位技能提升、技术革新、创新创业等需求,六安市总工会还成立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工作专班,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2023 年,与开放大学联合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工人学历提升班,加快培养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开展各类技能培训4.8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 3.89 万人,其中新增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 0.79万人,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2.92万人。
激活产业发展“新引擎”
目前,产教融合还存在“校热企冷”问题,部分校企合作仅停留在协议层面或劳务用工层面,一些职业学校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习实训等方面不适应科技创新和产业技术研发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职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与企业需求脱节。
对此,六安市总工会联合人社、经信等部门,围绕装备制造、铁基材料、电子信息、建筑材料、食品健康和新能源“5+1”主导产业,建立重点企业名录、重点规上工业企业名录,联系全市范围内 6 所高职院校、技工学校,举办校企供需对接洽谈会、校企互参互访活动 8 场,开展订单合作、工学交替、教学见习、顶岗实习和技师研修等教学活动,破解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同时,聚焦“5+1”主导产业,深入推动产研合作,校企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提供六安市扶持相关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切实打通高校与企业间人才技术交流通道。
风好正是扬帆时,快马扬鞭再奋蹄。下一步,六安市总工会将继续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依托政校企联盟,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全力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金招牌”。
(本报记者 刘艳玲 通讯员 刘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