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9-03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网球选拔赛“活”力全开

    摘要:近日,安徽省第五届职工运动会宿州市网球选拔赛在市体育中学成功举办。经过各县区层层选拔,共有10支代表队、90余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本次比赛分青年组和中年组,设男子双打、女子双打及混合双打。经过2天激烈角

  • 《守护黄山的中国好人》新书首发式举行

    摘要:本报讯8月30日上午,《守护黄山的中国好人》新书首发式在合肥举行。2022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黄山风景区工作人员李培生、胡晓春回信,充分肯定他们用心用情守护美丽黄山的先进事迹,勉励他们继续发挥

  • 2024年书香安徽“江淮读书月”启动

    摘要:本报讯8月31日,安徽省公共图书馆联盟2024年书香安徽“江淮读书月”启动仪式在安徽省图书馆举行。“江淮读书月”是安徽省公共图书馆联盟深入推动全民阅读、助力建设“书香安徽”创新打造的读书活动。2021

  • 自行车选拔赛上演“速度与激情”

    摘要:8月31日上午,安徽省第五届职工运动会淮南市自行车选拔赛暨上窑国家森林公园山地自行车爬坡赛激情开赛,来自全市的选手参加了男子山地精英组、男子山地大师组、女子山地组、男子山地团体组、女子山地团体组、骑游

  • 迎江宜秀是大观

    摘要:“东有迎江寺,西有大观亭。吾曹不努力,负此江山灵。”安庆,是长江流入安徽的“第一站”,素有“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美誉。皖江文化由此发源,“桐城派”在此生长,黄梅戏因此而兴,可谓人文璀璨;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迎江宜秀是大观

——解码人文安庆的文化自信样本

   期次:第8407期   

“东有迎江寺,西有大观亭。吾曹不努力,负此江山灵。”

安庆,是长江流入安徽的“第一站”,素有“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美誉。

皖江文化由此发源,“桐城派”在此生长,黄梅戏因此而兴,可谓人文璀璨;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蒸汽机轮船从这里轰鸣启航,近代民族工业就此生根,彰显实干风骨。

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让安庆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充盈着自信,并在守正创新中构筑文化新气象、激扬文化新活力。

人文荟萃尽风流

江山灵秀,文情斐然。这是一座因文而兴的名城,徜徉安庆,不经意间就与文化过往“撞个满怀”。

安庆城西北,32 万平方米的孙家城遗址保存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安庆城西,是春秋时空里古皖国的都城,两千多年文化浓缩于一个“皖”字;城区内,800 多年前修筑的“九里十三步”城池载入《宋史》。

目之所及,虽沧海桑田,但文化古迹长存,文化风骨赓续。

在这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桐城派”雄踞文坛200 多年,书写文学安庆;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科学家方以智、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陈独秀、“两弹元勋”邓稼先、美学大家朱光潜……赫赫声名响彻历史长空。

安庆城内历史古迹、文化遗存众多,或是名人旧居,或是亭塔牌楼,凝聚着城市的文化灵魂。

它们中的一些一度被湮没在市井嘈杂中。安庆市痛下决心,恢复、利用好文化遗存,对历史建筑进行测绘,建立专门档案并挂牌保护……为城市留下珍贵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坐落于安庆市宜秀区的铁砚山房,为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大师邓石如所建,邓石如六世孙、“两弹元勋”邓稼先在这里出生。经过多轮“修旧如旧”,每个房间都布设展陈,邓氏家族几代人忠勇为国的过往展现在市民游客眼前。

铁砚山房里,37岁的讲解员徐娟声情并茂,讲述着邓稼先挺起“中国脊梁”的故事,激动处含泪哽咽,参观者肃然起敬。

耳畔所闻,是文人风骨;曲调传唱,是戏韵流芳。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黄梅小调在这里发芽。两百多年前,“京剧鼻祖”程长庚和徽班从安庆出发进京。如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已有30多年历史,《邓稼先》《不朽的骄杨》《徽州女人》等新编黄梅戏不断走向市场、走出安庆。

夜幕降临,安庆市大观区一家黄梅戏文化艺术体验馆——小辞店,人头攒动。在这里,游客们可以喝咖啡、看展览,或装扮成戏曲人物拍照,出门就是再芬黄梅公馆,还可以去听一出原汁原味的黄梅戏。“作为土生土长的安庆人,希望通过演艺新空间将戏曲之美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为戏曲文化传播出一份力。”小辞店策划人、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说。

人文荟萃,古韵新颜。安庆打造“15 分钟阅读圈”,增添城市书香;对标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做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突出文化遗产魅力;城市名人遗存和纪念性建筑合理利用,提升文化影响力;先后推出 200 多部黄梅戏新创优秀剧目和传统经典剧目,每年组织“送戏进万村”“戏曲名家走基层”等惠民演出……

以文化人,以文化城。文脉传承,弦歌不辍。

实业风骨振中华

一座安庆城,半部近代史。

清晨,安庆市迎江区的江滩公园内,一组组铜雕依次排开,在绚丽霞光和江水静流中铺陈着历史。一座雕塑,就是一个近代民族工业“第一”的印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中国第一部电话机……一百多年前,于安庆创造的一个个“第一”,正是近代仁人志士振兴中华的文化觉醒。

清咸丰十一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云集彼时国内一流科学家。每小时约25 里,是他们研制的中国第一艘新式轮船的航速,虽然时速还不快,却是实业报国的梦想启航。从此,个体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成为一代代安庆人融入血脉的追求。

“厚重文气”终成“发展底气”。自强不息实业报国、励精图治振兴强国,是文化力量赋予安庆的精神品格和城市基因。

“百余年来,我们始终和民族同命运,经历兴衰沧桑,走向复兴。”安徽著名老字号中药企业“余良卿”董事长严新文说。

踏进公司大门,“精工良药福泽百姓”八个红色大字映入眼帘。始创于 1739 年,“余良卿”以贴敷止痛膏药传承至今,成为省级创新型企业,拥有7个高新技术中药品种,去年销售收入超过4.2亿元。“经典的膏药配方从未改变,新研发出的配方和时尚的外形设计同样帮助我们打开市场。”严新文说。

1570年,佛塔振风塔竣工,矗立在长江边,导航引渡,并取“以振文风”之意。这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是安庆第一地标。

“振”,是近代民族工业与文化振兴的梦想,亦是今天安庆对高质量发展的追求。

行走在安庆城,常常能见到这个“振”字,或是路名,或是厂名。新能源“振宜汽车”,自建成投产以来产能产值逐年攀升。30 多年前,安庆汽车厂圆了安徽的轿车梦;如今,这里汇聚了三家整车制造企业、近 60家 规 上 汽 车 零 部 件 企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不断完善,努力打造安徽汽车产业“第三极”。

近年来,安庆汽车及零部件全产业链营收、化工及新材料产业产值双双破千亿元。依托石油化工产业基础,走集科技创新、经济循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于一体的绿色发展道路,一批重点外资项目相继签约落户,不断激发发展新动能。

聚焦生命健康和生物科技的“双生谷”、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商业航天……这些新兴产业,正激励安庆挺起产业脊梁。

鉴往知来行致远

安庆老城中心,倒扒狮步行街,已历经四百多年风雨。街口牌坊两侧石柱上,各有两只倒扒狮石雕,寓意财不外流,亦代表谦恭诚信。

在这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194 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胡玉美”店内人流不断,店门两旁书写着几代人传承下来的楹联“玉本蓝田种美因君子成”。

在胡玉美酿造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晒场上,上千口装满酱料的大缸整齐地排列。其蚕豆辣酱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酱料要晒够六个月,少一天都不行。”非遗传承人颜志勇说,“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的传统文化,就是我们近两百年‘玉成其美’的追求。”

文化自信引领着一个又一个“胡玉美”这样的民族品牌,历经百年风雨而屹立不倒。

街巷深处,悠远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至今,熠熠发光。

走进安庆桐城闹市区,两排参天的香樟树下,有一条百米长、两米宽的巷道,每年超过50万人来此参观。它就是六尺巷。

史志记载,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纠纷。张家人给张英写信求助,张英收信后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收信后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吴家人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

六尺窄巷被一个“和”字充盈,成就心中最宽的街巷。礼让和谐、亲仁善邻的哲学思想,追求和平、和睦、和谐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一直传承。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桐城,有 600 多面六尺巷文化墙,以“和”为理念的“六尺巷工作法”广泛用于社会治理、司法调解各领域。市民吴焱说:“礼让和谐是从小到大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

“不敢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就位于安庆望江县内。历史典故传颂至今,当地构建起鲜明的法治文化,不逾规矩一步,敬畏法律、廉洁自律。

安庆市人民路步行街上,有一座青砖扁砌、木顶黛瓦的三层西洋式老建筑。百年前,这里是中国最早的劝业场之一,寄托着一个时代实业强国的希望;如今,它成为一处城市书房,书盈四壁。书店名曰“前言后记”,描摹出文化流长和文化自信的剪影。

“典”亮安庆,鉴往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无形中给予新时代安庆振兴以力量,铸就起这座城市特有的自信。(新华社记者 刘菁 陈诺 戴威)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