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健全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促进医养结合。
近年来,为满足不断增加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我省各地聚焦老年群体服务需求,不断探索创新,持续优化、细分养老服务,让老年人能够安心养老、幸福享老。
天长:改革创新推动养老变“享老”
“现在房间里卫生间地面都安装了安全扶手、地面铺上了防滑地砖,晚上洗澡、上厕所再甭担心摔跤了。”
“是的呢,咱养老服务中心食堂一日三餐饭菜质量也提高不少,每顿饭有肉有鱼,早饭还有豆浆牛奶,油水明显足了,老王你瞧,咱都长胖了好几斤。”
“自打养老服务中心管理机构改革后,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往后咱孤寡老人的晚年日子会越过越好嘞!”
……
8 月 26 日晚饭后,天长市万寿镇养老服务中心集中供养的孤寡老人王在山和李玉斌坐在院子里的大榆树下,一边摇着芭蕉扇乘凉,一边你一言我一语地评点着他们养老服务中心发生的新变化。
去年以来,天长市聚焦群众养老问题,制定《天长市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进镇(街道)公办养老机构市级直管改革,着力构建“布局科学、配置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优质、适应需求”的市镇(街道)两级公办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向“享老”转变,让广大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规范管理,补强工作薄弱环节。在满足城乡困难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基础上,将由镇(街道)分散管理的养老服务中心,改为市垂直管理,由市民政部门集中统一进行资金调配、财务核算、人员招聘、技能培训、年终绩效考核等,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服务供给优质化。
科学布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天长市还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不断优化网点布局,探索“中心养老+区域养老”的服务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供给。截至目前,该市16所公办养老(福利)机构收住对象从改革前的937人增至1065人,入住率提高了12%,改革成果惠及更多老年人和孤残人员。
服务升级,满足老年人多元需求。“聚焦老年人群实际需求,我市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不断满足老年人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天长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民生工程项目支持下,去年以来,该市累计投入资金 2550余万元对全市 16 所公办养老(福利)机构老年人内外生活设施进行适老化、便捷化、舒适化改造。与此同时,天长市还定期邀请社工、志愿者开展老年文化娱乐、老年运动健康、感恩教育课堂等活动,实现了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乐”、“孤残有所助”的养老福利升级。
广德:互助养老托起幸福晚年
为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广德市支持建设农村幸福大院,保障农村分散供养特困对象、低保老年人等特殊困难老人就近入住、集中供养,探索形成“集体建房、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目前已建成农村幸福大院6所、房间84个,入住各类困难老年人56人。
打造互助养老阵地。在村闲置资产或废旧设施的原址上,通过改建、扩建、新建等形式,立足实际建设幸福大院。院内配备休息室、活动室、厨房、卫生间、淋浴间、公共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提供文化娱乐、精神慰藉、日间照料等服务,住房条件改善的同时,也有效盘活了村闲置资产。结合适老化改造项目进一步提升改善院内环境,将村卫生室嵌入幸福大院内部,为老人就近就便提供医疗康复服务。
完善互助养老机制。坚持“村级主办、社会参与、政府支持、互助服务”原则,实现幸福大院健康、规范性运营。幸福大院责任主体为村委会,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监督管理,市民政局负责业务指导。属地乡镇人民政府严把老年人入住、退出审批关口,部分幸福大院制定互助养老幸福院管理办法等,明确入院对象、条件及办理程序,强化对院务、财产的管理,保障机构有序运营。
拓展互助保障服务。幸福大院互助养老模式主要突出老年人在互助养老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互帮互助、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老年人互助集体。院内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对较长时间未出现的老人,主动敲门询问,遇到突发情况时及时援助。入住老人自发推选一位老人担任卫生管理员,负责院内的环境卫生,其余老人每年交纳一定费用为卫生管理员发放劳动报酬。周围村邻将闲置田地无偿提供给幸福大院老人使用。引导医卫组织、社工组织、社会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提供助餐、助医、助急、助养及精神关怀等服务,结合公益创投、社工站项目等,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共同营造敬老爱老文明新风。(周辉 俞开宝 徐金荣 闵政 本报记者 刘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