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9月12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统筹发展和安全,砥砺奋进,铿锵前行,在江淮大地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水利改革发展崭新篇章,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应有的贡献。
水利投资保持高位运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共完成水利投资 4870 亿元,其中 2022 年完成水利投资 592 亿元,2023 年完成水利投资 641 亿元,水利投资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在国务院针对地方水利投资已经开展的7次表彰激励中,安徽省6次榜上有名,获表彰次数位居全国第一。
水利重点工程加速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39个水利项目被列入国家 172 项和 150 项重大水利工程,总投资1900 多亿元。水网建设入选全国省级水网先导区。建成了以引江济淮一期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全省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基本构建。省委、省政府谋划实施“双十双千亿”工程,长江华阳河蓄滞洪区、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新安江流域防洪治理工程等一大批工程陆续开工建设。
水旱灾害防御扎实有效。全面推进主要支流治理、中小河流治理、易涝地区排涝能力、农村基层防汛预警体系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升。成功防御了2016 年长江大水,2017年江淮伏旱,2019年伏秋冬连旱,2020年长江及巢湖、淮河、新安江同期发生的大洪水,2024年新安江、长江、淮河发生的流域性洪水等,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直接减灾效益5000多亿元。
农村水利建设成效显著。以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淮河以南地区农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为抓手,持续推进《安徽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97%,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93.1%。完成 55 处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推进怀洪新河等 4 处大中型灌区建设,实施淠史杭等 199 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6913 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
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大力推动河湖长制建设,全省共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 5.29 万名,建成新安江、明湖等一大批富有徽风皖韵的国家级、省级幸福河湖。完成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常年水面面积 1 平方公里以上湖泊管理范围划界,以及国家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等空间划定。全面开展跨市河流水量分配,全力推动生态流量管控工作。加强河湖管护,深入推进“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河湖面貌明显改善,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全省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134平方公里,全域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实现“双下降”,水土保持率达91.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
水利改革创新全面深化。坚持改革破题,深化改革攻坚,聚力解决制约水利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创新赋能水利高质量发展。建立覆盖政府投入、金融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新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网建设,广德市凤凰山水库等央地合作项目相继落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出台优化水利营商环境一系列工作举措,涉及法治环境、行政审批、水利建设市场、政务服务环境等领域,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企业降成本。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六安市金安区淠史杭灌片全面启动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构建从水源到田间完善的灌排体系。深化用水权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地级市水权交易全覆盖。(本报记者 张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