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9-26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我和国旗合个影

    摘要:

  • 南校的烛光

    摘要:虽然四十多年的时光过去了,但是,那点点昏黄的烛光依然不时地在我眼前闪耀。四十多年前,我有幸成为阜阳师范学院(现为阜阳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学生。1981年秋季入学时,我入住的是南校区。那里有几排由低矮

  • 聆听秋虫吟唱

    摘要:清凉夜晚,墙脚下、草丛中、瓦砾里,许多杂糅的声音,远远近近地钻入耳中。有蟋蟀的、金铃子的、蝈蝈的,还有纺织娘的。时而急促,如流畅的江南丝竹;时而婉转,如幽怨的二胡曲。蟋蟀古称“寒虫”,俗称“蛐蛐儿”。

  • 将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

    摘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爱国的真谛。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更是一种责任的担当,一种使命的践行。我们应将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用实际行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

  • 母亲圆梦记

    摘要:去年国庆节,我陪母亲一同来到北京,观看了那象征着国家荣光的升旗仪式。母亲,那位总是将家庭的重担默默扛在肩上的女性,她的生活简单而纯粹,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我曾无数次尝试让她走出家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放大 缩小 默认

聆听秋虫吟唱

   期次:第8423期   作者:□宫凤华

清凉夜晚,墙脚下、草丛中、瓦砾里,许多杂糅的声音,远远近近地钻入耳中。有蟋蟀的、金铃子的、蝈蝈的,还有纺织娘的。时而急促,如流畅的江南丝竹;时而婉转,如幽怨的二胡曲。

蟋蟀古称“寒虫”,俗称“蛐蛐儿”。通体黑褐色,两翅摩擦发出鸣声。月光清澄,蟋蟀们浅唱低吟,凉意沁人又委婉动听,让人心里落满乡愁,止不住就念起“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的诗句。

那时候,晨光熹微,家人还在酣睡,我们悄然起身,猫身蹑脚,仔细谛听,锁定目标,果断出手,呵,一只振翅欲跳的蟋蟀已被我捏住。

夕光濡染,炊烟袅娜,秋收后的泥土极其酥松。蟋蟀“唧”的一声,从这边小洞迅捷窜出,一个有力的弹跳,又钻进那边的小洞藏匿起来。我们捂住洞口,最后,那只张须振翅、桀骜不驯的蟋蟀就被捉住了。欢乐的笑声在旷野上萦纡不散。

把各自的蟋蟀放进木盆里,毫须四触,昂首蹬腿,气势逼人。有时从侧面或贴着盆底发起攻击,直至一方耗尽体能,无法再战,才见分晓。胜者振翅鼓须,鸣叫示威;败者悄无声息,沿盆慢爬,郁郁寡欢。这情形正如顾禄《清嘉录》记载:“白露前后,驯养蟋蟀,以为赌斗之乐,谓之秋兴,俗名斗赚绩。提笼相望,结队成群。呼其虫为将军,以头大足长为贵,青黄红黑白正色为优。”

蟋蟀如娇羞村姑,总是躲在幕后,万籁俱寂,才轻轻唱歌,灵动的音符潜入长夜,细长如天边的一弯新月。也如怀乡的人,流露着丝丝怅惘和淡淡忧伤。蟋蟀的歌声是一首宋词小令,不似蛙鼓恣意张扬,颇有谦谦君子的儒雅风范。

“促织感秋而生,而音商,其性胜,秋尽则尽。”商音属悲声。蟋蟀们“瞿、瞿、瞿——”地吟唱着,其声呜咽,如凄凉哀怨的埙曲,枕月聆听,骚动的心静如一潭明澈的秋水。秋虫呢哝,季节有了层次和质感,生命丰盈而温婉。檐下雨声空洞久远,瓦上生轻烟。蟋蟀声声,牵扯的是萦绕心间的缕缕乡情,牵扯的是黄昏时分天边的生动和柔软、月光浸润下的清凉与纯净。“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诗性的田园生活日渐式微,成为一种奢侈。

想起白石老人的《蟋蟀图》。豆荚、豆叶风中轻颤,小蟋蟀错落有致的精心点缀,伸头、摇尾、舞触,或细语低吟、欣然自足;或呼朋引伴,相逐嬉戏;或鼓角奋足、瞠目龇牙。画面生机勃勃,妙趣横生。

蟋蟀们扑闪着翅膀,哗啦啦地带着金属的质感,让人恍惚这些小精灵是从线装《聊斋》的墨香中遁出,是从遥远的《诗经》中趯趯而下。秋夜有了蟋蟀的陪伴,不会感到孤寂。正如作家鲍尔吉·原野所说,“月色下,蟋蟀飘荡的声音成了夜的花边。”

秋夜露浓,我总是抵近墙脚,聆听秋虫的吟唱。幽幽清音,有诗一般的韵味,仿佛回到篱笆环绕、青苔瓦松的老屋。一口古井,一棵歪柳,一庭风月。老屋里盛放着温暖的记忆。

静听雨中山果落,闲赏灯下草虫鸣,那种幽微与苍茫,闲适与禅意,清欢与感奋,妙处难与君说。清秋月夜,蟋蟀们把一茎草一片叶当作岁月的琴弦,轻拢慢捻,引吭高歌,让“谦恭”“悲悯”这样的词汇,直抵我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4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