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南山区的崇山峻岭间,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它们的安全运行离不开一个人的默默守护——他就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芜湖工务段探伤工邓志俊。28年来,邓志俊始终奋战在钢轨探伤的前沿,用智慧和坚守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初入铁路,结缘探伤
“来,黄师傅,咱们一起把高铁用探伤架搬上线路。”11月13日凌晨,邓志俊带领着3名作业人员,在夜幕中对宣绩高铁宁国南站内线路设备进行探伤作业。皖南山区,寒风瑟瑟,钢轨探伤仪器下方亮起的LED灯,把钢轨照得明晃晃的。这是邓志俊带头研发的高铁用探伤架,大大解决了夜间作业照明不足问题。
1993 年,邓志俊参加工作,最先被分配到塔桥工区从事线路维修工作,每每看到探伤工推着仪器对钢轨探伤检查时,他都会追着问是什么原理能发现钢铁中的伤损。对钢轨探伤特别有兴趣的他暗下决心,要努力成为一名“钢轨医生”,要把手中的探伤仪器变成“听诊器”,为钢轨“把脉问诊”。1996年,23岁的邓志俊从探伤工种招考中脱颖而出。“那时有 20 多名线路工报考,只录取 2 人,我是第一名。”从此,他走上了钢轨探伤工岗位。
当时的探伤装备不够先进,采用的是模拟仪器,没有存储功能,所有的钢轨伤损都是在现场发现和判定,A超探伤必须两眼紧盯屏幕、两耳细听报警声,各通道回波一闪而过,只要稍微一疏忽,就会漏检。“夏天,汗水流到眼睛里辣得不行,但我们不能放过一处可疑波形。”邓志俊说。
尽管工作条件艰苦,但邓志俊渐渐地爱上了这个岗位。邓志俊自称是一个非常爱钻研的人,他说:“有一种责任督促我,要练就‘火眼金睛’,要拿稳手中的检测仪,把钢轨的‘隐疾’探出来。”每发现一处伤损,他就用探头从各个角度复探,仔细辨别波幅差别和出波规律。
勤学苦练,练就“火眼金睛”
透过波形异象“抽丝剥茧”,在毫厘之间坚守匠心。渐渐地“铁路神探”邓志俊名声在外。
2015 年 4 月,邓志俊被任命为芜湖东编组站线路探伤攻坚小组组长。站场内 278 组道岔、117.7公里线路长期处于列车高密度运行状态,交分道岔、菱形道岔、减速顶、缓行器等设备复杂多样,伤损频发,探伤压力大。精准探伤不仅要聚精会神,更是体力活儿,但邓志俊对工作的那份责任始终没有放松。
“不同设备、不同地段的伤损情况都不一样,每一寸钢轨都必须探测到位。遇有疑似伤损波形的钢轨接头,还要把螺栓拆检确认后再装上。”邓志俊介绍道。
在装满水的状态下,一台探伤仪重约40公斤,每次上下道、转股道及调向检查作业都需要两个人抬,一天的探伤工作就需要抬运仪器 300 多次,推着探伤小车至少步行 8 公里,基本上1个月要磨坏一双鞋。
2020 年 2 月,合杭高铁进入开通前的冲刺阶段,设备管理单位在对钢轨焊缝进行探伤时发现部分铝热焊接头存在问题,可一时间找不到好办法彻底解决。
“必须把隐患消灭在通车之前!”邓志俊带队对焊缝逐个开展排查,收集探测钢轨焊缝的所有数据,对相同环境下焊接的焊缝使用不同工艺和仪器进行探伤。仔细排查后,他发现高铁钢轨探伤各方工艺标准不一,不同方法和仪器探伤发现的伤损定量有差别。
有了这个发现,他向段里提出,高铁新线探伤必须要求各方统一探伤工艺标准和仪器设备,严格执行焊缝判伤标准。此举让焊缝探伤效率得到大幅提高。
创新研发,解决难题
皖南山区,崇山峻岭,段管内宁芜、皖赣、宣杭等普速铁路曲线地段多,钢轨核伤及鱼鳞伤多发。使用超声波钢轨探伤仪每完成一处曲线作业,7只探头至少需要人工弯腰微调近30次,仅此一项就耗时超过10分钟。
“天窗”时间有限,必须分秒必争。在一次检修仪器时,邓志俊一边用电动螺丝刀快速上下螺丝,一边想:“要是能将探伤仪探头调节由手动改为电动该多好!”
一念既定,再苦再难也要迎难而上、快马加鞭。邓志俊很快设计出电动调节探头图纸,边试验、边完善,电机和集中控制器越换越小。一个月后,一套专为超声波钢轨探伤仪量身定制的电动调节探头架诞生。新装备投用后,所有探头实现电动遥控,既可以同步调节,也可以单独调节,不仅省时省力,探伤数据也更加精准。
邓志俊,一个对钢轨探伤充满热爱与责任的铁路人,自2020 年创立钢轨探伤技能大师工作室以来,便开启了革新改造、提质增效的创新之旅。他不仅自己深耕技术革新,更致力于培养后备力量,现场教学千余次,培养出多名技师、高级工和工长。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创新能力飙升,10项科研成果如探伤仪固定架、辅助照明灯等,均已在生产一线大放异彩。面对杭昌高铁黄昌段新线焊缝探伤验收的紧迫任务,他带领党员突击队,优质高效地完成了任务,为新线开通保驾护航。
2023 年,针对芜湖东大站场减速顶和缓行器地段探伤难题,邓志俊与团队历经多次论证、攻关,终于研制出手推双轨式钢轨探伤仪,并在今年10月全面推行。
从铁路上海局技术能手到全国铁路技术能手,从铁路火车头奖章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8年来,邓志俊与钢轨伤损“较量”,始终奋战在钢轨探伤前沿,累计探伤走过的铁路线近40000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一圈。(本报记者 胡潇 通讯员 郭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