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携手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的发展改革委,共同发布了《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这一文件的出台,标志着长三角地区物流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提质增效和成本降低。
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因其发达的物流网络而享有“包邮区”的美誉。此次《行动方案》的发布,不仅是对这一优势的进一步巩固,更是对物流业发展的全面升级。该行动方案提出了七大行动、37 项具体举措,旨在推动降低长三角区域物流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据介绍,该《行动方案》是全国首个跨省域的物流降本增效方案,是国家“1+N”制度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1”指的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而“N”则包括此次长三角三省一市编制的《行动方案》在内的一系列配套文件。
《行动方案》明确了七大行动。一是区域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行动,推动打通、织密、建强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二是区域物流运输方式多式协同行动,推动运输结构优化调整;三是区域物流科技创新联合攻关行动,推动发展物流新质生产力;四是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行动,推动降低物流全链条成本;五是区域物流规则标准贯通行动,推动设施衔接、信息共享、标准协同;六是国际物流网络畅达提升行动,推动提升国际物流竞争力和供应链韧性;七是区域物流高质量发展协同保障行动,旨在推动降低企业要素成本。
《行动方案》主要有三个方面特点:在合力破解共性问题方面,为了打通基础设施网络堵点卡点、提升多式联运衔接效率,《行动方案》提出实施长三角铁路货运、内河水运联通工程。目前,沪通铁路二期、北仑支线复线、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宿连航道整治等项目加快推进,江苏“两纵三横”干线航道基本实现联网贯通,浙北集装箱主通道年底前可实现内河三层集装箱船舶通行,江苏宿迁、安徽芜湖开通了上海直达航线。
在优先推动共识事项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合力开展“一单制”“一箱制”试点,打造海铁联运精品线路,以协同破除多式联运的“中梗阻”。例如,安徽已开通首列合肥—上海光伏逆变器铁海联运班列,国内运输环节成本下降了45%。此外,安徽省港航集团、奇瑞汽车和江汽集团共同成立安徽航瑞国际滚装运输有限公司,分批投建 10 艘“7000-9000 车位”远洋滚装船舶,建立可靠、稳定、安全的滚装运输体系。
在协同开展改革创新方面,《行动方案》注重提升口岸服务效率和国际物流竞争力。例如,上海海关与南京、杭州、合肥等海关创新启用了“联动接卸”监管新模式,使得长三角各港口与上海洋山港“视同一港”,实现了进出口货物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这一模式自2020年11月3日在洋山港和太仓港之间开展首票试点以来,已覆盖长三角三省11个港口。根据测算,每个进口和出口集装箱可分别降低物流成本200元和400元。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