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12-17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举办“皖工之约”职业女性大讲堂

    摘要:本报讯为进一步加强对女职工的思想政治引领,丰富女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12月12日,由安庆市总工会主办,中国人民银行安庆市分行承办的“皖工之约”职业女性大讲堂暨女职工读书分享活动在中国人民银行安庆市分行

  • “村BA”火热开赛

    摘要:本报讯为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推进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12月12日,由肥西县总工会、肥西县丰乐镇人民政府主办,丰乐镇蒋岗村联合工会承办,安徽河湾体育综合训练基地协办的2024年肥西县第

  • 亚洲羽毛球精英巡回赛总决赛落幕

    摘要:新华社合肥12月15日电(记者周畅)业余男双挑战专业女双、专业选手与业余选手配对混双、业余男单挑战专业女单、业余“混三”挑战专业混双……12月15日,2024亚洲羽毛球精英巡回赛总决赛在合肥体育中心举

  • 花戏楼前练“五禽”

    摘要:12月15日,在亳州市谯城区花戏楼景区,五禽戏爱好者习练五禽戏。近年来,亳州市结合实际,广泛开展五禽戏进学校、社区、农村、企业、机关“五进”活动,五禽戏逐渐成为当地全民健身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成为亳

  • 《梦笔不能停》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创作计划推荐剧目

    摘要:本报讯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五批推荐剧目。由安徽省广电局指导和选送,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与央视频融媒体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精品微短剧《梦笔不能停》成功入选。文旅微短

  • “文明先锋——凌家滩文化玉器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开幕

    摘要:本报讯12月14日,“文明先锋——凌家滩文化玉器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顺利开幕。此次展览由故宫博物院、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文物局)、马鞍山市人民政府主办,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博物院、含山县

  • 探秘30万年前古人类家园

    摘要:跨越30万年历史长廊,一块碎骨片,拭去岁月痕迹,揭开古人类的神秘面纱。12月6日上午,2024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在池州开幕。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近百名科研专家及学者济济一堂,分享交流东亚古人类学研究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秘30万年前古人类家园

——2024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侧记

   期次:第8478期   

跨越 30 万年历史长廊,一块碎骨片,拭去岁月痕迹,揭开古人类的神秘面纱。12 月 6 日上午,2024 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在池州开幕。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近百名科研专家及学者济济一堂,分享交流东亚古人类学研究最新科研成果。

“华龙洞遗址是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大量石制品及哺乳动物化石的重要古人类遗址……”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点明了华龙洞遗址的重要性。长期在此开展发掘工作,她对这里的情况熟稔于心。

随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向大家分享了近10年来科研团队对遗址进行发掘与研究的历程。

“10 年来,先后有 30 余名来自不同研究机构、大学、文博部门的研究人员、研究生参加华龙洞野外发掘及研究工作,我们也亲眼见证了东至农村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一发现可以说是人类起源和进化领域近10年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听完介绍,西班牙人类演化中心研究所所长、古人类学家 MaríaM artinón-Torres 感到惊喜,“在这里发现了保存相当完好的化石和石器,并且反映出的人口规模与人类起源关联程度很高,对全球化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当天下午,与会专家学者前往华龙洞遗址发掘现场,实地寻访华龙洞人曾经生活的家园。如今,这里已经“脱胎换骨”,宛若一个精致的古人类主题公园。专家学者们一边参观考察、一边交流研讨,对华龙洞遗址的科学价值和保护利用给予极高评价。

时隔九年,再次来到华龙洞遗址,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对这里的变化大加赞赏:“第一次来时我曾说过,‘华龙洞媲美周口店’。现在看来,它确实潜力很大,我也相信随着未来继续发掘研究,它的影响和作用会越来越大。”

“华龙洞遗址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有趣的发现,它展示了漫长人类演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面貌。”看了华龙洞遗址发掘现场,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教授Alessan?dro Urciuoli 表示,华龙洞遗址有如今的科研成果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英国剑桥大学教授Robert Foley认为,华龙洞遗址非常有科学价值,应该得到更多保护。

紧接着,专家学者们来到华龙洞陈列馆,置身“远古洞穴”,透过展柜里的一件件化石、石器,近距离感受华龙洞的“前世今生”。

行至“丰富的古人类化石”单元,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 Louise Humphrey 被墙上的数据所吸引:“华龙洞已累计发现约 20 个个体组成的古人类群体,这是非常难得的。”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 Tea Jashashvili 同样认为,华龙洞遗址中被保存下来的化石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听取讲解的同时,不少专家学者对馆内神奇的互动幻影技术产生了兴趣,他们在屏幕上轻触上滑,大象、熊等动物骨骼便逐步还原成动物全貌,30 万年前鲜活的华龙洞动植物生态环境仿佛重现在眼前。12月7日,来自国内外的19名专家学者依次上台,就华龙洞人的演化地位、行为方式、遗址的成因、年代及动物群的特点展开全方位、高水平、多学科的学术研讨,再次掀起思想碰撞的高潮。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同号文在报告中分享了华龙洞中更新世古人类遗址哺乳动物群情况。“发掘过程中,我们新发现了马、李氏野猪、大角鹿等北方动物,说明当时生物多样性程度非常高。”

“这次研讨会抱着开放的态度,希望能够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最先进的技术,把华龙洞的名片越擦越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裴树文在古人类石器技术与适应行为、人类活动和环境关系等领域研究多年,他认为,华龙洞遗址有着重要价值,特别是 2013 年以来所发现的 400 余件制作使用的石制品和大量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迹的骨片,以及80余种脊椎动物化石。

经过与会专家学者前期实地考察及充分研讨,12月8日上午,2024 华龙洞学术研讨会成果发布——华龙洞人是东亚地区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2024年华龙洞遗址共发掘出土了 11 件古人类化石,其中包括 1 件保存完整的足部跖骨,40余件石制品、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以及3种爬行类化石等。

(陈淑芬/文 韩磊/图)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