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有困难就是我的困难”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要结合实际学、联系工作学。我应该干什么?我们应该干什么?帮,帮企业。企业有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我要给企业解决融资、用工、社保、培训等困难。饺欢天用工有困难,我要帮助招工;饺欢天发展需要资金,我要找‘娘家人’工会来帮助……帮得越多越好,帮企业也是在帮自己,没有企业的做大做强,哪有贫困群众在家门口不出村就业,哪有脱贫攻坚质量高、成色足、可持续。”2020 年 8 月 23 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行程结束后的第二天,陈多田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这样一段话。
“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南县红亮箱包有限公司,了解阜南县开展就业扶贫和防止因灾致贫返贫情况,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保障受灾群众、贫困群众就业,这给我当时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启发。”陈多田告诉记者,他在微信朋友圈里提到的“饺欢天”即安徽饺欢天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张李乡的本土企业。彼时,和阜南县红亮箱包有限公司一样,饺欢天也受到洪灾影响,导致设备被拆除、原材料被转移、工人停工、市场丢失……眼见作为省级就业扶贫基地的饺欢天陷入困境,陈多田心急如焚。待汛情稳定后,他立即协助饺欢天把设备和原材料重新运回来,把工人“喊”回来,把市场“救”回来。
如今,四年多过去了,饺欢天的现状如何?采访期间,记者来到饺欢天,准备一探究竟,还未走进生产车间,其负责人时磊向记者展示的几箱手工挂面似乎已给出了答案:“我们现在已不仅仅满足于生产水饺、馄饨、烧卖等速冻产品,还在拓展手工挂面市场,目前生产场地已建好,你来得正巧,今天下午手工挂面就正式开始生产了!”紧接着,时磊领着记者来到不远处饺欢天新建的手工挂面生产场地,只见那里摆放着一排排晾晒手工挂面的木质架子,俨然一副蓄势待发的模样。
时磊告诉记者,目前饺欢天的年销售额超3000万元,直接提供就业岗位 200 余个。“我们这里的工人早些年都是在外地打工的,这几年,随着家门口的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大家就都陆陆续续地回来了,家门口有活干,谁还想在外漂泊?”
事实上,时磊也是返乡就业大军中的一员。10余年前,他和妻子远赴苏州打拼,创办了一家从事水饺生产、销售、品牌代理的食品企业。2018年,陈多田来到张李乡后,为了开展产业扶贫,制定了“归巢投资计划”,鼓励本地人返乡创业。“当时,陈书记把在外创业的本土企业家都摸排了一遍,其中就有我。”时磊回忆道,“老实讲,一开始确实顾虑不少,导致迟迟下定不了决心,最后实在架不住陈书记的‘软磨硬泡’,我决定回来干,一是方便照顾家里的老母亲,二是想为油坊村的建设出点力。”
饺欢天建成后,陈多田不仅不遗余力地为其“吆喝”,还想方设法地为其寻找市场、扩大销路。“把产业做大做强是实现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帮助群众实现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饺欢天干得好,就能带动更多人在家门口就业,就能让大家有一份稳定的收入,生活多一份持续的保障。”陈多田说。
“要把老百姓家门口的产业做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解决好重点人群就业,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想要不折不扣地把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的事办好,我们就要把老百姓家门口的产业做好,有产业才有就业,有企业才有就业。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张李乡的‘985’是老百姓家门口、接地气的产业……”今年 10 月 17 日至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安徽考察,几天后,陈多田在朋友圈里写下这样一段话,这是他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后的感想和体会。
陈多田在微信朋友圈里提到的“985”并非指“985 高校”,而是张李乡为助力乡村振兴而开展的白鹅致富工程。“‘985’的‘9’指白鹅养殖900只,‘8’指一年赚8万元,‘5’指一家 5 口人一起干。”陈多田告诉记者,“985”白鹅致富工程是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夏伦志根据张李乡的地理条件、资源优势而提出的产业发展规划,“近年来,得益于省委组织部持续开展的‘专家团队下基层’活动,夏伦志一年要来张李乡好几趟,就是为了给白鹅养殖户们做技术指导。”
今年 48 岁的徐福纪正是在“985”白鹅致富工程的帮助下摆脱了贫困,继而行走在致富的路上。
采访期间,记者来到徐福纪与妻子时召梅共同经营的福纪种植养殖家庭农场,还未走进大门,就听到嘹亮的鹅叫声此起彼伏。交谈没一会,乡里的一位大姐骑着电动车过来问道:“有鹅不?俺要买两只,带到上海去。俺家儿媳妇讲了,徐福纪家的鹅好吃,是正宗土鹅!”
听到客户的夸奖,徐福纪笑得合不拢嘴,他告诉记者,自己养殖白鹅已有多年,但原先规模很小,仅有几十只,因此带来的收入一年也只有几千元,“陈书记来到张李乡后,开始鼓励我们扩大养殖规模,再加上有夏伦志专家的指导,今年我们的白鹅出栏量已超过 5000 只,年收入几十万元。”
白鹅全身都是宝,鹅肉好吃,鹅毛、鹅绒能做羽绒被、羽绒服。依托“985”白鹅致富工程,另一家张李乡的本土企业——寿县爱社羽绒制品有限公司近年来也发展得如火如荼。“我们公司的鹅毛、鹅绒都是从本地的白鹅养殖户手上收来的,他们的白鹅是散养鹅,不仅肉质紧实,做出来的鹅毛、鹅绒的质量也比圈养鹅的好,所以这几年,我们的产品名声在外。”据该公司负责人段厚虎介绍,目前该公司年销售额近 2000 万元,直接提供就业岗位近 15 个。
在结束采访后的几天里,虽已离开张李乡,但通过陈多田微信朋友圈的更新,记者依然知晓那里的动态:“寿县环球港饺欢天水饺店爆满”“淠河湾乡村旅游文创产品亮相”“幸福涵拆除重建工程启动”……陈多田一如既往地记录着张李乡的嬗变,也一如既往地奔波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全力带领党员干部和群众为推进乡村振兴而不懈奋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他的那样——“不断在新的起点上为党和人民创造更大业绩”。
(本报记者 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