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清晨,位于池州市主城区的滨江公园雾气氤氲、景色迷人,池州·上海“小三线”历史展览馆坐落其中,十分醒目。这是由数栋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展览馆,透过它可以“看见”一段可歌可泣的岁月。
上海“小三线”,一个有着强烈时代烙印的名词。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因国家建设需要,上海市相继在皖南和浙西山区兴建“小三线”后方工业基地,其中池州境内贵池、东至就建有工厂近 20 家,一批批来自上海的干部职工离开都市、走进大山、奉献青春。上世纪 80 年代末,
“小三线”完成使命、步入历史,无数上海人回归故乡,那些搬不走的厂房建筑则永远留在了山里。
“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建设‘小三线’对池州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称得上是池州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起点。”池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王强说。虽然曾经如火如荼的“小三线”岁月早已消逝,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依然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如何让“小三线”在新时代“焕发新生”?2021年以来,池州市结合滨江公园建设,将原港区厂房改建成池州·上海“小三线”历史展览馆,以图片、文字、场景、雕塑、多媒体等形式,生动展现了“小三线”筚路蓝缕的“拓荒”历程,唤醒很多人埋藏心底的火红记忆。
“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小三线’工业遗产保护活化利用工作的推动力度非常大,让人倍感振奋。”池州市人大代表吴少华是展览馆的策展人之一,在场馆建设过程中,他积极搜集整理图片、资料和实物,为展览馆顺利开馆付出了很多努力。
“除了建设展览馆,那些被‘遗忘’在山里的遗存也需要被‘打捞’。”吴少华在深入贵池梅街、东至香隅等地“小三线”工业遗址收集史料过程中,看到不少建筑破败不堪或已经拆除,保存完整的厂房要么被闲置,要么被企业租赁后粗放经营,感到非常可惜。“那些保存较好的厂区完全可以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实现活化、‘重生’。比如位于梅街镇的八五钢厂遗址,它的重塑条件非常好。”
为了进一步推动“小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开发,吴少华联合部分市人大代表,在池州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加强对小三线历史遗存保护开发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围绕摸清资源底数、合理规划开发等方面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建议》提出后,池州市人大常委会非常重视,将其作为重点督办建议交由市文化和旅游局牵头办理。“我们成立《建议》办理工作专班,以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为契机,扎实有效推进各项工作。”王强说。
去年以来,池州市把“小三线”工业遗产纳入全市旅游资源普查对象,将全部24个“小三线”企事业单位及附属单位遗存录入全市旅游资源库,并列入正在编制的池州市四大片区规划、长江国家公园规划、国土空间旅游专项规划等。同时,积极探索工业遗产与特色产业、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径。
寒冬腊月,梅街镇梅街村221省道旁,原八五钢厂一处闲置已久的木工车间里变得“热闹”起来。梅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姚永祥说,他们正在将这里改建成为贵池“小三线”展陈馆。“在市、区两级大力支持下,去年我们启动了展陈馆建设,建成后将‘再现’八五钢厂及长江医院、永红机械厂等6家单位的生产、生活场景。”姚永祥表示,未来展陈馆将成为梅街村乡村旅游“新地标”,村里也将结合和美乡村建设,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条件、扮靓村庄人居环境,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我们通过对外招商推介方式,积极邀请具有一定实力的旅游企业前来池州考察‘小三线’工业遗址,以市场化手段抓好规划设计、节点打造等工作。”王强表示,除梅街镇项目以外,目前香隅镇正谋划建设“小三线”温泉小镇,全市多个“小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正在对接洽谈中。
在注重遗产保护利用的同时,池州市还结合文化基因解码赋能工程,加强对“小三线”文化重点元素解码、利用,挖掘、阐释“小三线”精神内涵,力争培育一批优质研学基地、打造一批品牌文化活动、推广一批文化主题线路。
“看到自己牵头提出的《建议》得到这般重视,我感到非常开心,相信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推动下,那些散落在池州各地的上海‘小三线’工业遗产一定能‘走’出深山,焕发出新的光彩。”吴少华表示,未来他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小三线”工业遗产保护活化利用工作,为留住那一抹“工业乡愁”作出更多贡献。
(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