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1-2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摘要:在芜湖万春街道新胜社区的龙灯文化节现场,当地群众正在观看、品尝、体验传统糖画  。潘卫民潘柳全/摄

  • 摘要:第二届石台“山中年味”国风民俗活动现场  。代传凯/摄

  • 摘要:1月20日,城市演艺新空间春节路演系列活动在合肥市逍遥津公园举办,黄梅戏、狮舞,古彩戏法等吸引了众多游客。  杨治国/摄

  • 摘要:1月15日,在“盛世徽州年味呈坎”活动现场,鱼灯游弋,精彩纷呈  。黄发/摄

  • 2025年我省“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正式启动

    摘要:本报讯由省文物局主办的2025年度安徽省“博物馆里过大年”主场活动18日在安徽博物院举办,吸引几千名游客现场参与活动,共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乐趣和魅力。笔者从活动现场了解到,春节期间,安徽省文博系

  • 合肥市新春文化庙会系列活动即将来袭

    摘要:本报讯合肥市第三十一届新春文化庙会系列活动即将于1月22日(腊月廿三)正式启动,活动将围绕“逛庙会、赶大集、看灯展、晒年味”四大版块,组织开展春节文艺演出、民俗活动、展览展示等11大项,共35场文化活

  • 非遗项目

    摘要:凤阳花鼓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又称为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起源是一种将曲艺和歌舞融合在一起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凤阳花鼓的核心是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由一人或两人演唱并

  • 我省春节文旅盛宴启幕

    摘要:本报讯日前,“文旅惠民促消费欢欢喜喜过大年”2025安徽省春节主题文化和旅游黄山主场活动在齐云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正式启幕。2025年蛇年春节是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黄山市积极筹划系列特色活动,精心备“

  • 赏民俗寻年味迎新春

    摘要:腊月期间,宣城市宣州区通过皖南皮影开展普法活动  。宣法/摄编者按锣鼓喧天辞旧岁,民俗迎春年味浓。看皮影戏,游灯会,打花鼓,听黄梅戏……春节将至,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我省各地不断推出别具一格的传统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项目

   期次:第8502期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又称为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起源是一种将曲艺和歌舞融合在一起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凤阳花鼓的核心是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由一人或两人演唱并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

凤阳花鼓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为主要形式。演员们在表演过程中扮演不同角色,通过歌唱、舞蹈和击鼓的方式,讲述各种故事和传统曲目,代表曲目有《凤阳歌》《鲜花调》《王三姐赶集》《秧歌调》等。

“闹灯会”是黟县流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燃灯之俗,始于汉代,由“敬神送年”这一民俗演绎而来;徽州人重节纳喜,这一习俗有喜庆平安之意,经历三次大迁徙的徽州,保留了此习俗。

黟县的灯会,主要流传于城中及西递和宏村雉山等处,制灯、观灯、赏灯、吃元宵、打灯谜成了黟县百姓一年之中必闹之习俗。“闹灯会”至唐宋时期逐渐固定下来,成为黟县特色的传统活动。

花灯制作及花灯表演,是“闹灯会”的内核,一盏盏造型各异的花灯,手工制作,饱含匠心;一场场流光溢彩的花灯表演,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杂技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杂技源于秦汉百戏,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门类,在汉代称为“百戏”,隋唐时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才称为杂技。

阜阳市临泉县自古是各种文化交流之地,当地的尚武习技之风与多地文化交融,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间杂技艺术,素有“中国杂技之乡”的美誉。临泉杂技技巧与难度并重,生活气息浓厚,既体现中原的粗犷又兼含江南的柔媚,具有文化的多元性,形成了“新、奇、巧、险、美”的独特艺术特色。传统保留节目主要有空中飞人、浪桥、驯马、古典马戏、顶技、蹬技和走钢丝等,其代表性传承人挖掘整理的民间传统杂技——喷火是其拿手绝活。

一方幕布,一束灯光,一双巧手,翻弄间,小人儿活灵活现。皖南皮影戏于清朝时传入皖南,流行于宣州区及周边地区,广泛吸取皖南民间小调、花鼓戏、绘画、雕刻、剪纸等民间艺术精髓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民间艺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2008 年,皖南皮影戏作为全国四大皮影流派中的重要一支,被列为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皖南皮影戏被称为“太平戏”,反映了人们驱邪避灾、祈求太平的美好愿望。由于影人、道具携带便利,且不受场地限制,皖南皮影戏又被称为“一担挑”的戏。虽然东西能一担挑,但它的内涵丰富、分量不轻。皖南皮影戏是美学范畴的,也是戏剧的、民俗的;它有北方皮影的影子,更有南方的气息;既有历史渊源,也有现实生活基础。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