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想再看一次狮灯会……”这是母亲的原话。小时候,她不止一次向我描述老家怀宁县马庙镇的狮灯会上,那“雄狮盘桌”的壮观景象。从那以后,看一场狮灯会,也成了我心心念念的愿望。
没过几年,我上小学四年级时,远房亲戚村里请了狮灯,母亲欣然带我前往。头一次看狮灯会,是在一座小养猪场。当母亲和我赶到时,那里早已围满了人,里三层外三层,像一堵密不透风的墙。我年龄小个子矮,站在人群后面,只能瞧见前面一个个晃动的背影,那狮灯的模样根本看不到。“咚咚锵锵”的锣鼓声,敲得我热血沸腾。我挣脱母亲的手,一个劲儿地往前挤,像一条灵活的游龙在人群中穿梭、腾挪、躲闪、前进。终于,在我坚持不懈的努力下,透过人与人之间小小的间隙,看到了灵动的狮灯。
那狮灯身长两米多,高度和我差不多。狮身是由浅色棉布和青麻制成的毛皮,背部自上而下贴有绿色和红色两块镶有金边的布料,狮头由五颜六色的彩纸装扮而成,面部一双黑亮的大眼睛显得十分威武。在一位身着黄袍、头顶红帽、手持一对红绣球的引狮人引导下,一只“狮子”威风凛凛地走来。锣鼓响起,他们先向中堂作揖,然后随着一阵哨声舞动跳跃起来。周围不时地扔出一挂鞭炮,“狮子”巧妙地避开,时而俏皮地眨眨眼睛、晃晃脑袋,仿佛在和围观的人们笑着打招呼;时而在地上打个滚儿,抖一抖身上的尘土,动作娴熟又利落。铿锵的锣鼓声有节奏地响着,每一下都敲在了我的心上。我挤在人群中,或许是因为紧张和兴奋,浑身是汗,可面对眼前热闹的场景,我实在舍不得离去。直到灯会结束,我仍感觉意犹未尽,拉着母亲的手,脑海里还不断回想那“狮子”欢快的模样。
后来,从求学到打工,我曾多次打听家乡狮灯会的消息,却杳无音讯。我不禁暗想它是不是已被时光雪藏?直到去年正月初四,朋友邀我去他家的企业看狮灯。听到消息,我欢呼雀跃,孩子一脸不解地看着我。天刚黑,我便拉上妻子和孩子急匆匆地赶往现场。
到了现场,人山人海,我把孩子扛在脖子上,想让他看得更清楚些。朋友说,他家请来的是马庙王老屋的狮灯,始于清朝道光年间。也许舞狮灯的人和我一样曾背井离乡,在外打拼多年,如今看到老家发展迅速便回乡创业了吧,我暗自猜想。
那天,几个足球场大的地方挤满了人,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还是那绚丽的色彩,还是那灵动的姿态,舞狮人依旧激情地舞动着,周围的人们欢呼着,一片喜庆祥和的景象。一旁看得入神的妻子,还不忘搂住我和儿子。那一刻,我心里一片暖阳。在锣鼓声、哨子声、鞭炮声、喝彩声中,雄狮终于跳上桌子,将戏球衔进嘴里,结束了这场活动。散场后,我们意犹未尽,追随着狮灯赶赴下一场演出。
看了一天一夜,狮灯在我心中也跑了一天一夜。“爸爸,我还想看一次狮灯!”儿子脆生生的嗓音打断我的思绪,却将我拉入那个遥远的傍晚,我拽着母亲的手在养猪场里奔跑。“好嘞!”我一把捞起儿子,“咱也给奶奶打个电话,下一场狮灯,咱们和奶奶一起看!”妻子在一旁笑而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