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2-08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2025年“工会送岗位乐业在江淮”就业援助现场招聘会在全省各地统一举办

    摘要:本报讯2月7日,正月初十,省市县三级工会联动、一起行动,全省16个省辖市、104个县(市、区)工会同步举办2025年“工会送岗位乐业在江淮”安徽省工会就业援助行动现场招聘会。主会场招聘会设在合肥市包河

  • 传统大戏闹新春

    摘要:2月5日,在亳州市谯城区魏武广场,演员在演出传统戏剧。连日来,亳州市开展“红红火火过大年·金蛇献瑞送大礼”2025年文化惠民传统戏曲展演活动,《打金枝》《三进士》《白蛇传》《铁弓缘》《秦雪梅吊孝》等精

  • 安徽省企业数据填报“一件事”平台上线运行

    摘要:本报讯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数据填报的便捷性和效率,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积极联合数据资源管理、税务、统计、人社、海关、商务、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企业数据填报“一件事”改革,上线运行安徽省企业数据填

  • 过大年,南尖村里好“丰”光

    摘要:2月2日,大年初五,记者走进天长市仁和集镇南尖回民村,一栋栋回汉不同风格的民居掩映在绿树翠竹丛中,村民家家户户院门上挂着大红灯笼,红红的春联透着喜庆,厨房里飘出阵阵菜肴的香味,三五成群的孩子们在村前的

  • 黄山市困境儿童寒假春节有了温暖的“家”

    摘要:本报讯寒假春节期间,黄山市高度重视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多方协同发力,从生活保障、安全教育、精神关怀等多维度开展系列特色关爱服务活动,为黄山市儿童尤其是困境儿童、留守儿童营造温暖祥和的节日氛围,助力他们健

  • 二O二四年我省规上工业增速居全国前列

    摘要:本报讯近日,记者从省统计局获悉,2024年,我省上下抢抓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重大机遇,主动作为、攻坚克难,推动工业经济增速逐季提升、结构持续优化,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增势强劲。2

  • 春节假期全国用户日均移动网络流量同比增长10%

    摘要:新华社2月5日电记者2月5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春节假期,全国通信网络整体运行平稳,用户日均移动网络流量512MB,较2024年春节假期增长10%。据了解,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督促各基础电信企业提前做

放大 缩小 默认

过大年,南尖村里好“丰”光

   期次:第8511期   

2月2日,大年初五,记者走进天长市仁和集镇南尖回民村,一栋栋回汉不同风格的民居掩映在绿树翠竹丛中,村民家家户户院门上挂着大红灯笼,红红的春联透着喜庆,厨房里飘出阵阵菜肴的香味,三五成群的孩子们在村前的广场上躲猫猫、斗灯笼、做游戏,喜乐玩闹……到处洋溢着蛇年新春热闹和喜庆的年味儿。南尖村位于苏皖两地交界处,是天长唯一一个回民村,工业、林木、水产等是该村的支柱产业。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跃居全镇第1名,2025年有望突破200万元。

在当地有名的养殖大户、村民薛德国家里,他和儿子在堂屋里接待前来拜年的亲友,他们在亲热的气氛中拉着家常,老伴和儿媳正在厨房里准备待客的特色菜肴,两个孙子和邻家的孩子们在院子里嬉戏玩耍。

72 岁的薛德国,从事养殖已有30多个年头。

“咱家养殖基地规模逐年扩大,现有 5 栋大型封闭式圈舍,正常存栏在4500头左右,每年分4批出栏肉猪约3200头,主要销往南京、苏州、杭州、合肥等长三角地区的农贸市场,龙年咱养殖场除去成本,净收入达到210余万元。”薛德国欣喜地介绍说,2018年,他家养殖场引进适合皖东地区养殖的大约克夏、大白、杜洛克等品牌良种猪,不仅长得快、品质好,而且抗病疫能力强。2022年,他还与南京农业大学生猪养殖业专家团队合作,在专家们的指导帮带下,大力发展良种猪繁育,逐步淘汰落后的猪种,养殖场除满足基地养殖外,还为全市10多家养殖场提供良种苗猪,养殖收入实现翻番。

最令老薛有成就感的是,当初帮他管理养殖场的8名乡亲,现在也都建起了自家的猪舍、发展生猪养殖产业,能够依靠养殖生猪发家致富。薛德国掐着指头数着:杨国喜养殖生猪 1200 头、刘文亮 850 头……8 人合起来共养殖生猪7600多头。

“生猪养殖不仅要讲科学、重防疫,还要瞄准市场行情,不能闭着眼睛搞养殖,总之猪养好了不愁赚钱,今年咱家养殖场将再建一座新圈舍、扩大 1000 头养殖规模。”薛德国期待着蛇年有个好光景。

午饭后,来到南尖村水产养殖大户、老党员村民陆连伟家。陆连伟一大家子人正满脸喜色地你一言我一语畅谈、谋划着新年养殖中华绒螯蟹的新愿景。

今年65岁陆连伟,养殖中华绒螯蟹已有9个年头,养殖效益一年比一年好,是村里有名的富裕户。当谈到过去一年的收入,“不赖,挺好的!”老陆乐呵呵地笑了。陆连伟算了一笔账,承包村里120亩水面养殖中华绒螯蟹,一年下来产出中华绒螯蟹 31200 斤,按市场价每斤 25元,除去承包费、人工、蟹苗、饲料等成本,他一家人辛辛苦苦能净挣 35 万元。目前,陆连伟和儿子正商量扩大养殖水面,新年里力争多赚一些。“一家富不算富,咱是党员要发挥先富带后富的模范作用,带动村里有发展养殖水产业的乡亲一起承包水面,奔富路。”陆连伟说的是大实话,在南尖,像他这样的党员领富示范户还有许多,他们通过联合村民发展水产养殖,目前已流转2500亩水面养殖中华绒螯蟹,年产值约2800万元,带动村民增收亩均收益1万多元。

南尖村建有村级工业园区 1 个,吸引 14 家企业落户园区,其中规模企业 3 家。村民朱庆勇一家六口,除两个孩子读书外,他夫妻俩在园区里的安徽福日光电有限公司上班,他的父母亲在永华玩具厂做玩具。农忙时,朱庆勇和父亲巧打穿插战,父子俩驾驶机械帮助种植户突击插秧、收麦稻,一家无闲人。“辛苦劳作,累是累一点,但很充实,一年下来也能挣上20多万元。”他开心地说。

陪同采访的滁州市人大代表、南尖村党总支书记薛怀林介绍,安徽福日光电是全市规模企业,该企业多次荣获省级表彰,园区企业不仅增加村集体收入,而且吸引 500 多个回汉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收。2024 年,他们村两委还通过深化村企联建,创建民族产业孵化园,与企业联建打造塑胶共富生产线,年产值近 1000 万元,带动就业 50 余人,为村集体经济增收 18万元。

“如今在南尖,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赚,事事有人管。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跃居全镇第一,2025年有望突破 200 万元。回汉群众的腰包鼓了,家里的底气就足了。”薛怀林介绍道。

(张晓娟 杨飞 本报记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