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2-13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摘要:寿县青年企业家赴张李乡创业,全国劳模陈多田(左二)鼎力支持,践行“青年入乡”行动计划,共促乡村振兴。

  • 摘要:全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劳动模范邸道阳(左四)在淮南张李乡收购板栗,践行“跟着劳模去创新”的理念,持续助力农产品销售。

  • 摘要:庞士宝正在查看顾桥矿供电系统,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保障矿山高效生产。

  • 摘要:范兴海(左一)在现场带徒指导作业,传授技术经验,培养新一代技能人才。

  • 摘要: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丁斌正在进行产品检测,严格把好质量关。

  • 劳模引领创新潮

    摘要:在江淮大地的广阔舞台上,创新之花正竞相绽放,万紫千红装点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这是一场深度融合了劳模工匠智慧与力量的创新实践,从肥沃的田野到繁忙的企业班组,劳模精神如春风化雨,深深植根于每一寸土地

放大 缩小 默认

“跟着劳模去创新”——

劳模引领创新潮

   期次:第8515期   

在江淮大地的广阔舞台上,创新之花正竞相绽放,万紫千红装点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这是一场深度融合了劳模工匠智慧与力量的创新实践,从肥沃的田野到繁忙的企业班组,劳模精神如春风化雨,深深植根于每一寸土地,不仅加速了乡村振兴的步伐,也引领着企业创新不断向新高地迈进。

自2021 年起,安徽省总工会精心策划并持续推进“跟着劳模去创新”活动,将其作为每年年度工作重点,旨在通过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为企业创新开辟新路径。历经时间积淀与实践锤炼,各地工会积极响应,纷纷搭建劳模创新大讲堂、创新项目征集等平台,为劳模工匠搭建起施展才能的舞台,有力促进了他们在服务乡村振兴、推动企业创新方面的深度参与和卓越贡献,让这片热土上的创新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跟着劳模去创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新春的寿县张李乡,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场由劳模引领的乡村振兴大戏正悄然上演。

陈多田,这位全国劳动模范,自2015年主动请缨来到这里,他便立志要带领村民们走出贫困,让乡村焕发新生。2021年,“跟着劳模去创新”活动的启动,更是为他的乡村振兴之路插上了翅膀。他活跃在张李乡的每一个角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劳模精神,引领着村民们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迈进。

大年初六,寿县淠河湾苗木市场热闹非凡,村民们把家前屋后的树苗都拉到市场上卖,作为张李乡乡党委书记的陈多田也亲自到场,为乡亲们鼓劲加油。他说:“咱们张李乡的苗木经济,就是要靠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干出来!”初十,陈多田又带领张李乡的新项目办,紧锣密鼓地召开了招商引资会。会上,他的话语铿锵有力:“我们要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姿态,抢抓发展新机遇,赢得发展新突破!”在他的带领下,张李乡全体乡村干部齐上阵,一起服务群众,一起实干兴乡。

在阜阳界首市邴集乡大董村,一场“跟着劳模去创新”2024 年度送医送药义诊活动也温暖了乡亲们的心。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安徽医院的7名专家带着价值5万元的医药设备,为乡亲们送来了健康的福音。

在皖北“酥梨之乡”砀山县,劳模们同样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砀山县总工会组建了劳模乡村振兴服务联盟。这个联盟成为了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作用的主阵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攻关站,以及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他们深入农业生产现场,面对面指导,推动技术优化和升级。在劳模们的带动下,砀山县的水果产业蓬勃发展,精品酥梨、桃、黄冠梨、秋月梨等水果种植面积达到了4000 余亩,辐射带动了2000 余户群众实行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种植。

……

在全省领域,组织劳模工匠积极助力乡村振兴的案例遍地开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一年,教科文卫体系统13家高校附属医院深入乡村振兴联系点、革命老区、偏远山区开展送医送药义诊活动13场,组织农业行业劳模工匠及创新工作室成员深入石台县乡镇开展送技术下乡等志愿活动、在凤阳举办“劳模产品专柜”产品创新交流展示活动。

一位参与的劳模满怀感慨地说:“身为劳模,能够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我们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有效整合资源,精准找到助力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和关键所在,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劳模工匠助企行: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典范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积极培育创新人才,是建设科技创新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去年 10 月,安徽省“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正式启动。启动仪式上发布了专项行动倡议书,合肥、淮北、淮南、芜湖、宣城、铜陵等六个市交流了产改、工匠培育和劳动竞赛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链主”企业受领了“劳模工匠助企行”任务书。

在马钢,范兴海便是“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中的中坚力量。范兴海致力于马钢厂矿大型冶金装备结构件的焊接再制造,他运用前沿的有限元分析技术,为大型设备结构缺陷补强改进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在国内最大的炼钢设备——由 SMSDEMAG德国西马克公司设计的500T四钢轧大包回转台上,范兴海找出了大臂裂纹产生的原因,并改进焊接工艺进行在线补强,一举解决了行业难题。这一创新不仅为马钢节省了约2000万元的设备采购成本,更提高了厂矿主生产线的整体工作稳定性。

在淮河能源集团,首席技师庞士宝,根据集团公司下游配套企业东辰集团赛力威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专精特新企业)技术攻关需求,通过技术攻关解决了室内变压器在运行过程中室内温度过高的技术难题;对企业如何更好地保护操作人员安全的技术咨询,庞士宝提出了“将高压柜闭锁、保护跳闸等安全回路都要接入到电气二次控制系统中”的解决方案。

……

不论是马钢的范兴海,还是淮河能源的庞士宝,他们都彰显了各级工会组织在加速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的积极作为,是充分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引领作用的典型范例。

淮南市总工会透露,截至去年10月,该市各级工会组织已成功举办 1728 场劳模工匠助企活动,开展技术帮扶414次,解决技术难题390个,并促成110项成果转化。而放眼全省范围,自省总工会启动“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以来,包括安徽叉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网安徽电力有限公司在内的 13 家产业链“链主”企业主动揭榜,组织劳模工匠帮助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据统计,过去一年中,全省共开展“工匠论坛”、“创新大讲堂”等活动1405场,组织 9303 人次劳模工匠开展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师带徒”等活动,为企业解决8761个技术问题。

此外,省总工会还积极组织开展了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调研互检,加大创新工作室建设力度,启动劳模创新工作室管理标准制定工作,去年一年,各级工会支持建设了370家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同时,成功推荐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唐世彪等10 名工匠入选第二届长三角大工匠,戴亚峰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等25个工作室入选第三届长三角地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开展“三金”竞赛,助力职工创新创造

2024年五一前夕,安徽省庆祝“五一”暨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劳动竞赛大会上,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的蒙城佳仕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丁斌接过沉甸甸的证书,激动地说:“是劳动创造带我走上了领奖台!”这是他今年第二次感受到“创新”带来的荣光,另一次是在 2024 年 1 月揭晓的安徽省职工技术创新竞赛获奖名单上,他荣获安徽省职工技术创新竞赛“金成果”优秀奖。

“金成果”是“三金”竞赛的其中之一,另外两金分别是“金项目”“金点子”。近年来在安徽,这些词汇与创新创造密不可分。省总党组高度重视职工技术创新工作,2022 年 6 月 13日,省总党组会议研究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开展安徽省职工技术创新竞赛活动方案》,在全省部署开展职工技术创新竞赛。6 月 21日,省总印发《关于开展安徽省职工技术创新竞赛活动的通知》,一场关于创新创造的竞赛正式启动。该竞赛重点是 2020 年以来,全省各类企事业单位职工在生产实践中,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开发、节能减排、发明创造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中形成的技术创新成果。

竞赛的“石子”激活了创新的一池春水,让无数创意与智慧之花在这片沃土上竞相绽放。

丁斌及其团队所研究的“基于 Dynaform 盖板成型工艺”,正是这股创新浪潮中的一朵绚丽浪花,该项目凭借对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的革新,荣获了“金成果”奖项。安徽马钢设备检修有限公司的范兴海主导的“马钢生产厂矿大型轴类性能提升焊接集成技术应用”项目,荣获了“金成果”奖项,为提升大型轴类的性能与焊接效率树立了新的标杆。获得“金成果”的还有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的李岩设计研发的“叉车车架疲劳试验台”,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宿州市城郊供电公司的吕文正研制的“不停电恢复落担导线固定器”。这些“金成果”的诞生,不仅是对创新者个人智慧与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全省职工创新创造精神的生动诠释。竞赛已经落幕,但创新并没有就此止步。它们照亮了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为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据了解,在安徽省职工技术创新竞赛中,省总工会精心评选出了 100 项“金成果”、48 个“金项目”以及 405 个“金点子”。同时,广泛开展了职工创新成果与“五小”(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成果路演项目征集活动,共收集到“五小”成果 1519 项,推荐职工创新成果路演项目 70 个,省总工会荣获 2023 年全国“五小”系列活动最佳组织单位。

此外,全省还举办了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立功竞赛,吸引了 2225 家企业积极参与,通过“五比四赛”(比质量、比创新、比管理、比效益、比贡献,赛技能、赛服务、赛作风、赛安全)活动,帮助职工申报技术创新成果3997项,并征集到合理化建议高达2.8万条。

(本报记者 胡潇)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