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换一副新手套。”在合肥市四牌楼商圈,骑手小王在便利贴上写下了心愿,仔细地贴在微心愿墙上。
“现在出入小区很方便,保安看我是快递员就主动打开闸门让我进去了。”在合肥市庐阳区海棠花园小区,快递员程大哥说道。
送货路上,门难进、车难停、楼难找等问题为外卖员、快递员“最后一公里”投递工作增加了阻力。为完善城市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加强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关心关爱,增进社区和谐共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合肥启动了新就业群体“友好社区”建设。
畅通“最后一公里”
在海棠花园小区,曾让快递小哥、外卖小哥头疼的,是那如迷宫般的楼栋分布。“这个小区是我们社区最大的一个小区,有 40 多栋居民楼,分布也比较乱,快递小哥、外卖小哥跟我们反映不好找,派送经常超时。”海棠街道清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全说。清华社区将此作为打造友好社区的一个抓手,在小区入口及道路两旁醒目位置张贴了暖“新”导航地图,不仅清晰标注了楼栋分布,还标明了社区食堂、暖新驿站、友好商户等信息,重要路段还悬挂了醒目的楼栋指示牌。“现在送单不用再绕圈了,小区门好进、路好找,配送效率提高了,用户超时投诉也少了。”外卖小哥薛志成笑着为友好型社区建设点赞。
中午 1 点,海棠花园的社区食堂还在营业中。“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的用餐时间不规律,为了方便他们就餐,我们延长了就餐服务时间。”食堂负责人介绍道。食堂还提供暖“新”折扣,新就业群体就餐可享受8折优惠,让他们在忙碌之余,也能享受一顿实惠的餐食。
记者在海棠花园小区还发现,有些商户张贴了“清华社区友好商户”标识,新就业群体可在“友好商户”享受优惠服务及商品。辖区内有 3 家理发店加入了“友好商户”,只要身穿工作服,进店就能享受 8 折甚至半价剪发服务,还有两家电动车门店提供免费打气、调刹车、优惠补胎等服务,为新就业群体“保驾护航”。
据李全介绍,清华社区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暖“新”措施,如打造成长友好型社区,打造小哥学院,开展创业就业指导、职业教育、岗位技能培训和劳动技能竞赛,促进新就业群体能力提升;打造法治友好型社区,开设法治微课堂,普及交通法律法规,组织志愿律师开展法律援助,快递员、外卖员在送货中发生纠纷,社区可以介入调解,化解纠纷。“我们还依托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定制了暖‘新’优惠课程,为新就业群体子女提供课后辅导、暑期托管、兴趣班折扣等服务。”李全介绍。
据合肥市邮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市计划在全市打造 500 余处“快递友好社区”,未来将引导更多小区、商圈和企事业单位加入友好场景的打造。
微心愿让心与心更近
小王写下的微心愿,最终由合肥百大集团帮助实现。几天后,一双崭新的手套送到了他的手中。这是合肥市庐阳区新就业群体“四牌楼友好商圈”开展的你点“新”单、我来“跑”腿活动。一纸小小的“微心愿”,在商家与新就业群体间建立一条充满关怀的纽带。
四牌楼商圈位于逍遥津街道,被誉为“安徽第一商圈”,以全省首条“全国示范步行街”淮河路步行街为主轴,拥有26条街巷,企业集聚,周边大大小小的站点有十几个,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数量多、需求多样。
为了尽可能地让更多新就业群体的微心愿被看见,发动更多商家参与到这场温暖传递中,四牌楼商圈通过小程序网上征集“微心愿”,新就业群体在小程序上登记写下心愿,商家认领心愿并帮助实现。“想看一场电影”,街道工会便组织小哥们集体观影;车坏路上不能修,便有友好商家送来一套维修工具;小区门难进,街道积极与物业沟通,为小哥们寻找一块能集中投放的场地。
“没有铁脚板,哪能听到小哥们的心里话。”赵珊珊是逍遥津街道的非公党建负责人,走街串巷是她的日常。“大哥,我是街道的工作人员,跟您了解些情况。”赵珊珊走进老乡鸡快餐店,正好遇到一位快递员在用餐,便凑上前攀谈起来。“我们吃饭时间、用餐地点很不固定,送到哪就在哪吃,送到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吃饭。”快递员的话语中透着无奈,赵珊珊却听得认真,笔下记录着每一个细节。
针对新就业群体的职业特点,庐阳区推出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十大暖“新”服务项目,包含暖“心”惠餐、法援助“新”等内容,向商圈商户发动招募了一批暖“新”商户,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就餐折扣、免费茶水、临时停车等服务。
“我们旨在通过推出新就业群体权益维护、技能提升等具体举措,建立长效关爱机制,增强新就业群体的职业认同感和城市融入感。”庐阳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这是一群人和一座城的双向奔赴。春风里,合肥这座城市变得更加包容与美好。
(本报记者 余珊珊)